差異化、區隔化是台灣製造業的發展方向

發布日期:2018-09-17

2018年09月16日 04:09 主筆室 工商社論

台灣在東協國家、大陸崛起後,面臨強大的升級轉型壓力,薪資停滯、企業投資低迷,也使國人嚴重焦慮。究竟台灣未來產業的出路何在?

在科技產業上,生產力4.0、人工智慧(AI)、機器人等蔚為潮流後,AI、物聯網(IoT)、機器人、區塊鏈等技術將逐漸融合。面對此一趨勢,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的定位,技術、系統上有所突破,否則將面臨邊緣化的危機。人工智慧、物聯網、智慧機械化的平台,預期將由美國主導,德國、日本的優勢則在關鍵零組件、設備。因此,台灣應定位在「能夠提供產業的完整解決方案。」為達此一目標,結合學校前瞻研究、軟、硬體業者及產業專門知識等的系統整合團隊(SI),方足以掌握新世代技術的核心能力。如此,才不致於和大陸在中低階領域競爭,並有能力開拓中國、東南亞的市場。同時,亦可以協助台灣各產業全面的升級轉型。

其次,數位經濟的源頭是在美國,所以,另一可行方法是投資或併購美國創新、創業公司,或投資美國大學的一些創投基金等相關領域,並將AI、IoT、5G等技術、商業模式帶回台灣,維續台灣在新經濟時代的競爭優勢。

再者,科技業的創新,首重創新實驗,因此,金融監理沙盒,應擴及一般產業創新沙盒,透過場域、免責條款來測試技術、商業模式的可行性。當然,行政院必須指定主政部會,再由其他部會協助、支援。否則,各自推託,將會一事無成。

當然,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的衝擊,台灣必須有效區隔。證諸以往經驗,大國旁邊的小國,必須要跟大國在產業上進行差異化,才不會陷入殺價競爭。例如,荷蘭發展農業生技、物流、金融和旁邊大國德國的優勢產業(汽車、石化、機械)區隔。新加坡則發展博弈、觀光、生技、金融、地產,來區隔資源密集的馬來西亞。

而台灣產業如何和大陸差異化、區隔化?除了核心技術能力掌握之外,應用、通路的連結也不可或缺。因此,台灣應發展可以融入國際規格的產業,有通路、國際認證的行業,如自行車、工業電腦、人工智慧、生技製藥、航太零組件、農業生技,以及ICT領域等。另外,系統化、整合化亦是差異化的另一型式。利用跨領域、軟硬整合來凸顯優勢,如台灣擅長ICT、光學,可以結合或應用至生技、醫材、電子材料、生醫檢驗技術等領域。

至於電子資訊業之外的高科技產業,以生物科技最受矚目。展望未來,政府應將生物科技導入農業生技、環保等領域,創造更多的高階就業機會,並有效擴散至生物經濟的範疇,才能爭取國人支持,和電子資訊業並列雙引擎產業。

另外我們認為政府在政策上有下列應注意加強的部分,第一,協助傳統製造業的發展。由於傳統產業利潤相當有限,所以自由貿易協定的洽簽來降低關稅相當重要。再者,海外通路商、供應商的協助也很重要。在通路上,韓國、日本的大商社都做得很好,使企業無後顧之憂。反之,台灣以外貿協會的發展為主,對通路、供應商的布建實力不足,中小企業亟需政府的一些落地協助,尤其在通路商、行銷基地的籌劃。

第二,傳統產業的發展,除了已知的五缺、環評問題的解決,以及相關群聚的支持之外,數位經濟時代的人力、資本投資大,中小企業無力承擔風險,政府應該扶植本土的系統整合團隊,協助中小企業數位化、自動化,進而提升其競爭力。

第三,聚焦產業也應正視。以台灣的人力、資源觀之,可能無法支撐5+2這麼多的產業,所以應該要聚焦,台灣才能在生產力4.0時代立足,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後,為了強化科技資源整合應用及效率,未來政府可考慮進行組織再造,將科技部和經濟部做有效整合,成立科技經濟部,使上游的基礎研究、中游的應用研究,乃至下游的製造與行銷,可以連成一氣。一來可以去除部會本位主義,二來減少重覆投入資源,研發自然更有效率。


出處: 中時電子報https://opinion.chinatimes.com/20180916000174-262113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