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回流投資,先解決缺電陰霾

發布日期:2018-10-25

2018年10月25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隨著政府張開雙手歡迎台商回流設廠或擴廠,在中央與地方政府釋出閒置產業用地的同時,卻忽略台商不同的產業類型對於電力之殷切需求,也沒有提出更積極的因應對策。從去年賴清德院長上任後,被行政院和高雄市政府當做重大政績的兩大投資案,加上此次台商返鄉的用電需求,未來能否獲得充分的滿足,仍在未定之天。落腳台南科學園區的台積電、以及已在南科高雄園區動土的華邦電子,無論是在2020年完工的12吋晶圓廠,或預定於2022年投產的3奈米晶圓廠,都考驗著政府2025年非核家園政策的電力供給能力。

從供給面和需求面檢視政府的電力供給能力,就供給面觀之,在1998年到2017年長達二十年的台電售電量,商業的售電量一直低於住宅售電量,兩者二十年來的成長速度緩慢,都從2.5萬MW左右,成長至5萬MW不到。然而,工業售電量二十年來則都一直占據半壁江山,從將近5萬MW,快速成長到近12萬MW。就需求面觀之,日本經濟新聞指出,遊戲PC和主機板製造商技嘉會將部分生產移回台灣,捷安特和英業達的部分業務則可能前進歐洲或移往海外組裝,台灣的半導體公司可能受益於訂單的轉移。而香港南華早報的觀察則是,至少有紡織、橡膠、電子元件、以及汽車零件的40家台商將返台,廣達電腦則在考慮增加美國和台灣的產能。

不同類型的返鄉產業對於電力的需求不一而足,返鄉設廠或擴廠所在工業區的區位,有沒有閒置的產業用地和足夠的電力供給,政府的行政效率必須要和時間賽跑。一方面,經濟部公告214.5公頃產業用地,地方政府也盤點出200公頃的工業區土地,然而,前者在中部地區獨占66%,台商需地孔急的北部地區則只有15%的產業用地;後者閒置土地最多的則是宜蘭利澤工業區、彰濱和雲林科技工業區、以及屏南工業區。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消耗全台電力一半以上的工業用電,成長的趨勢雖然有放緩的跡象,對照非核家園20%再生能源的風力發電場主要在彰化,總供電量占比50%「天然氣」的三個接收站分別位於桃園、台中、高雄,電力供應能不能及時到位,有沒有「B計畫」,經濟部任重道遠。

依據經濟部能源局2017年電力消費量的數據,工業用電53.5%、服務業18.9%、住宅18.2%、以及8.8%的其他用電。就工業部門的用電量觀之,獨佔鰲頭的是包括半導體在內的電腦週邊和視聽產品業之35%,其次用電大宗來自19.1%的化學材料業和12.1%的金屬基本工業。再依據能源局的其他統計,2011年到2017年的期間,台灣的電力消費量在2012年和2015年呈現負成長,但2016年和2017年全台灣的用電量成長率都超過2%。據此,2013-2033年的長期供需推估,電力消費量的平均年成長率是1.4%。因此,從2000年1,848億度電的供電量,到2017年的2,704億度,2.7%的電力供給年平均成長率,在2025年之前能不能滿足這幾年,因應台商回流投資,可能破表的工業用電需求,不只關係到產業發展的振興,也攸關非核家園政策是否會跳票。

在2025年之前的能源轉型過程當中,政府的供電「給不給力」最大的挑戰來自兩個方面:缺電或限電的陰霾揮之不去;政府應該做到,確保北部地區供電的平衡和穩定。

根據行政院的新聞稿,賴清德院長在今年5月4日於立法院做專案報告時指出,北部地區過去五年來每年的用電缺口已經達到133億度,雙北更高達174億度,核一和核二除役後,缺口將會更擴大;「尖峰時間供電量」和「瞬間最高用電量」過去五年最接近、也有限電危機的是,前者只高於後者64.7萬(千瓦)的2015年7月、以及70.7萬(千瓦)的2017年7月。由於電力的消費會受到經濟景氣、用電結構、極端氣候溫度異常、乃至於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之影響,對於回流台商企業來說,除了政府的電力供給能力外,穩定的供電和不缺電、不限電同樣的重要。就此而言,如何確保北部區域的供電平衡和穩定,需要的是政府提出政策配套措施,也是解決台商回流缺電問題的重中之重。

(工商時報)


出處: 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1025000264-26020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