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貿易戰阻力變投資助力

發布日期:2018-11-22

2018-11-22 00:3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即將在年底前攤牌,雖然美國與中國大陸雙方都釋出談判的意願,但因雙方在貿易議題上的歧見仍深,各方跡象顯示貿易戰陰霾短期難以完全消除,加上大陸本地的製造成本上揚,包括蘋概供應鏈等廠商正考慮從大陸轉移生產基地,既想增加應對貿易戰的彈性,也是企業全球布局的重新洗牌。在台灣經濟面對美中貿易對抗的挑戰同時,台灣必須化被動為主動,將這股冷風轉為提振台灣本地投資的順風。

近年我國國內投資低迷,雖然今年全年固定資本形成年增率可望由負轉正,但民間投資成長仍明顯低於公部門的投資成長,政府寄望藉推動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與5+2產業創新計畫帶動民間投資,但目前看來挑戰仍大。今年以來因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帶起的製造業出走大陸風潮,已成為提振台灣民間投資的一道曙光。

日前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宣布在高雄購地建廠,和碩、仁寶等指標蘋果供應鏈傳出有意降低在大陸的生產比重,強化在東南亞與台灣的布局,凸顯台灣走進貿易戰的地雷陣中,有諸多挑戰,但也有不少機會。

台灣企業善打團體戰,上下游供應鏈緊密結合的特性,是企業選擇投資區域的關鍵因素。過往在企業出走台灣時,就是大廠外移,中小型協力廠商跟隨出走,讓台灣出現產業空洞化的危機。這些年政府不斷提出各種鮭魚返鄉政策,但成效不彰,除了因為國內產業轉型不順以外,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大陸生產成本低廉的磁吸效應,讓台灣難以匹敵。

如今外在環境對台灣吸納企業落戶有利。大陸製造成本連年上揚,過去的優勢不再,加上貿易戰的烏雲籠罩,廠商為求分散風險,開始思考在大陸以外設立新的基地。從近期的趨勢可看出,企業重新布局生產基地有兩個考量,一是選在現有供應鏈鄰近的區域,像是國巨在台灣設立新廠,就是看中本地已有完整的產業聚落。第二個考量如鴻海赴美國投資,部分電子廠規劃轉往東南亞投資,則是想藉此規避因貿易戰衍生的關稅上揚風險。

在上述兩種趨勢中,台灣擁有優勢,但也有諸多待克服的劣勢。首先,台灣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但近年來包括缺地、缺水、缺電等「五缺」問題,一直是產業心頭之痛,尤其是下半年以來台商返台投資轉熱,建廠土地難尋,已成為企業在台投資難以跨越的第一道坎。再者,當前景氣變化速度快,新產品周期短,企業無不希望縮短建廠時間,以搶得市場先機,但台灣重大投資計畫常因環評卡關,即便五缺問題解決,若環評程序曠日廢時,仍會令企業投資卻步。

除了國內的投資障礙,在外部環境上,政府也必須加速推動加入區域經貿整合。在美中貿易戰打得火熱的同時,加深了眾多國家推動區域經貿整合的急迫感,包括「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成員國,都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談判。我政府在這次的APEC峰會上表達加入CPTPP的意願,但光表態仍不夠,台灣必須做出更多準備,包含法規調整與市場開放等。除了加入CPTPP的多邊經貿整合外,與美國等國的單邊經貿談判,政府也必須積極評估與準備。

政府若能掌握美中貿易戰的契機,對內提升投資環境品質,對外加速融入區域經貿整合,內外兼備就能大幅增加企業在台投資的誘因,而非只是爭取為規避貿易戰制裁而短暫落戶台灣的企業。政府應以更大格局與更多的魄力看待這一股產業重新布局的風潮,不應只想發「機會財」,更要想怎麼吸引指標企業在台投資,爭取相關產業鏈跟隨落地,成為台灣經濟的「永久財」。


出處: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8/3494540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