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角力的最後通牒賽局
發布日期:2019-05-28
工商社論主筆室
就在中美第11輪貿易談判以無結論收場之後,美國政府旋即對中國展開施壓。5月15日,在美國總統川普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簽署行政命令之後,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及其70家關係企業列入有黑名單之稱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未來美國企業在獲得政府許可之前,將不得再向華為及其關係企業銷售產品與提供技術服務。
雖然美國政府給予華為三個月的緩衝期,但一般咸認,美國對打擊中國科技業的極限施壓已正式啟動,緩衝期主要是為了讓美國企業有更多的調適空間,同時墊高美國在後續磋商時的談判籌碼。不論最終中美貿易戰如何演變,可以預料的是,未來中美兩國在高科技發展場域上的較勁,只會愈趨高張。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更以新型冷戰(A new kind of cold war)來形容當前中美在經濟與科技領域全面對峙的僵局。
去年3月,在美國尚未對中國祭出第一波進口商品加稅之前,美國就以中國中興通訊違反美國對伊朗實施的出口禁令為由,對中興通訊發出禁售令,阻斷中興通訊從美國企業取得電子技術與關鍵零組件的管道,此舉使中興通訊的營運驟然停擺,亦造成該公司營收從2017年1,088億人民幣銳減至2018年的855億,營收衰退21.4%,公司獲利也在一次性繳付美國政府十億美元的天價罰款後由盈轉虧,中興事件讓外界見識到中國科技業的發展罩門。
相較於對中興通訊的制裁,美國此次劍指華為,被外界視為是壓制中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超級重拳。華為是獲政府支持的未公開發行的民間科技企業,2018年營收高達7,212億人民幣,主要收入來源為:消費性電子、電信營運商及企業業務,其中又以前兩項業務為主,合計占整體營收達90%。此次美國政府對華為的掣肘,不僅可能影響華為的發展進程,對全球科技供應鏈而言,亦如同投下震撼彈。
上周美國科技巨擘Google對外證實將配合政府政策,停止向華為提供技術支援及相關服務授權,未來中國以外的華為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電子產品將無法直接使用Google專有應用程式及服務。對華為而言,失去Google官方授權的安卓作業系統,將可能對近年貢獻獲利甚多的手機業務造成嚴重打擊。
華為從傳統通訊設備起家,近年積極布局5G專利與相關技術的研發,在許多5G技術項目已取得全球領先地位。此外,華為近年也積極投入發展手機自有品牌,希望能在5G時代從上(設備)到下(終端)、從B2B到B2C,在產業價值鏈的各階段佔有一席之地。目前華為在全球手機市佔率坐二望一,僅次於南韓三星,而蘋果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名則為中國品牌業者OPPO和小米。現階段華為的手機出貨量,由中國和海外市場貢獻各半,但華為在中國享有極大的主場優勢,囊括了中國市場超過50%的市占率。
面對Google的決定,雖然華為可在既有安卓作業系統的開放原始碼架構下,另闢新的作業平台,但失去了Google的官方支援,未來不論是系統更新或程式錯誤修復都可能存在漏洞。另一方面,華為宣稱自家手機作業系統「鴻蒙」將提前在今年秋天問世,不擔心與Google終止合作後的衝擊,但觀察過去華為的發展脈絡,軟體並非它的強項,華為自家系統是否真能與安卓系統無縫相容猶未可知。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即便華為自家手機作業系統運作順暢,能否在蘋果iOS和Google安卓雙頭寡佔的夾擊中,開創出新的軟體生態系,並達到網絡經濟的規模效果,仍是一大考驗。回顧過去,微軟、諾基亞、黑莓(BlackBerry)都曾經試圖開發自家作業平台,但終究未能獲得消費者青睞。
除了手機作業系統之外,目前最令全球投資人與供應商憂慮的恐怕還是華為的硬體與系統供應鏈。華為在全球通訊設備供應鏈涉及的採購金額高達千億美元,倘若美國政府悍然採取強硬態度讓美國企業退出,不僅可能重創華為網通業務的發展進程,對既有供應商而言更將損失慘重,這也是為何華為被美國點名之後,美股與亞洲主要股市連番重挫。根據華為公布的供應商清單,在全球90多家核心供應商當中,排名前四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33家)、中國(25家)、日本(11家)、台灣(10家)。在美國方面,除了外界熟悉的半導體業者:英特爾、高通、賽靈斯、博通、美光,還有德州儀器、微軟和甲骨文等設備與軟體業者亦名列其中。而在台灣廠商方面,則主要與智慧手機的零組件及晶片解決方案有關。
隨著兩國領導人對貿易談判的態度轉趨強硬,這場糾結已久的貿易戰,已難從賽局理論的傳統智慧進行理解。貿易戰似已演變成兩國科技角力的「最後通牒賽局(Ultimatum Game)」,雙方都在理智(避免失控)與情緒(訴求公平)的決斷間陷入拉扯。業者與投資人在推演未來局勢發展時,恐怕只能抱最樂觀的期待,並做最壞的打算了。
出處: 中時電子報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528000208-260202?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