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另一面向看「企業搬離中國論」
發布日期:2019-07-29
最近「企業搬離中國論」甚囂塵上。美國總統川普在推特提及,「美國加徵關稅已促使企業離開中國,外移到其他免關稅國家,數千家企業正在外移。」我政府經貿部門也指稱「大陸台商企業正陸續回流,且這不是個別廠商,而是一個趨勢,一個潮流」。據經濟部統計,截至7月26日,累計已有98家台商通過審查、投資台灣金額突破4,973億元,預計可創造4.35萬個就業機會,而且還在持續增加中。
我們當然樂見台商回流投資台灣,為台灣增加工作機會,但我們也不要忽視其他的面向。事實上,近來在中國的許多外商企業,卻有不同說法,雖然有很多報導指出,外商企業將遠離大陸,另覓其他生產基地,然而其實大多數外商企業仍視大陸為主要投資的目的地。
在中美貿易戰中首當其衝的中國美商企業,因受到美國加徵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已挫傷其競爭力,部分企業甚至考慮將生產製造轉移出大陸;但多數企業卻仍堅定認為大陸是很重要的投資地點。中國美國商會在《2019美國企業在中國白皮書》中指出,98%的受訪企業表示會繼續開拓中國市場,並認為在不斷增大的中國市場存在重要機遇。該白皮書還指出,有約三分之一受訪企業已開始執行「身處中國、服務中國」的經營策略,將產品製造和採購在中國本土化,並主要服務於中國市場。
儘管「企業搬離中國論」沸沸騰騰,中國歐盟商會發布的《商業信心調查2019報告》則顯示,有62%的受訪企業把中國視作當前和未來投資目的地排行前三名,有56%的受訪企業考慮今年會擴大在中國業務,且此一比例連續三年保持上升趨勢。同一報告也指出,受訪企業體會到中國政府放寬市場准入有巨大進步,尤其在金融服務業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持股比例限制,也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壽險等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放寬至51%,甚至到2021年還將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持股比例。
另外,受到中美貿易戰衝擊,部分在大陸投資的日商企業(占6.6%)因供應鏈重新佈局,將縮小經營規模或轉移他國。但尚有近半數日商企業對投資大陸市場保有較強信心。中國日本商會發布的《中國經濟與日本企業2019年白皮書》指出,有48%的受訪企業希望擴大在中國的經營規模,有45%受訪企業將維持經營現狀。同一白皮書還認為,隨著中國的製造和消費升級,不少日商企業已開始加強開發中國市場,俾提供優質的商品、技術和經驗。
至於大陸韓國企業,因長期與大陸的供應鏈關係緊密,在當地生產的許多產品都出口到美國市場,不可避免地受到中美貿易戰加徵關稅的嚴重衝擊,也導致部份韓商企業移轉產能至東南亞。不過,韓國貿易協會仍認為,中國市場龐大,吸引力強,許多韓商企業當初決定在中國投資時,都已做好長期發展打算,也因此,這些企業並不因為貿易戰持續緊張,就斷然捨棄中國市場。
從美歐日韓企業對大陸仍持續投資的趨勢看,「企業搬離中國論」顯然渲染過度。再根據中國商務部的統計,隨著大陸總體經商環境改善和內需市場不斷擴大,今年上半年在大陸新出現的外資企業約有2萬家,實際使用外資比去年同期增幅達7.2%,這還是在近三年全球跨境投資衰退的不利環境下實現的成績。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指出,在全球資本流動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即使是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為世界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大陸依舊是外商企業投資的熱土。
總之,面對「企業搬離中國論」的風聲鶴唳,兩岸台商企業必須理性務實對待變局。畢竟從市場規模、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物流成本、自動化程度、營商環境等條件看,短期內並沒有任何國家真正能夠取代大陸,即使出現外商企業有外移現象,但本質上還是以大陸市場為主,再按照本身企業利益和風險考量,增加在第三地投資,亦即採取所謂的「中國+1」經營策略。
故此,在中美貿易戰加劇之際,大陸台商也應從長計議,正確抓準在大陸投資的機遇,才能迎向未來並贏得未來。
出處: 工商時報https://view.ctee.com.tw/economic/10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