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衝擊出口,中國海量商品尋找新買家

發布日期:2019-07-29

紐約時報中文網
KEITH BRADSHER
2019年7月26日

北京——中國有太多的工廠在生產太多的商品。而由於和美國的惡性貿易戰,它的主要海外客戶的購買量已經不如以前。
於是中國在尋找新客戶。這可能不會是件容易的事。
本週,中國正式重啟建立亞太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努力,並設定了一個不太可能實現的目標——在十一月之前達成一項協議。如果一切順利,該協議最終將打開從澳洲到印度的多個市場。
北京還在設法保持勝算不大的三方會談,意在降低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的貿易壁壘。從更廣的層面而言,它在單方面降低對世界各地的多個門類商品的關稅,儘管對美國製造的商品加徵了更高的報復性關稅。
這關係到中國經濟的健康。上週,中國報其經濟增長放緩至近30年來的最低水平,部分是因為同川普政府的貿易戰已開始衝擊其關鍵出口領域。全球企業如今正紛紛尋求將運營轉移到其他國家,以避免發生長期貿易戰的可能。
由於短期內看不到出路,中國需要為它製造的產品尋找新的市場。
「很難取代美國,但必須去試,必須多樣化,」廣州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陳定定說。「我們不想永遠依靠美國市場,儘管它很重要。」
但達成貿易協議是非常困難的,而中國的潛在自由貿易夥伴也有太多擔憂的理由。
中國向美國銷售的海量商品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吸收的。中國的區域鄰國在多個行業同中國存在競爭。而且,為保護本國產業,中國持續保持著高額關稅及其他壁壘——如要和其他國家簽約,這些壁壘必須降低。
美國和中國的經濟衝突讓世界貿易體系失去了平衡。中國每年有1萬億美元的製造商品貿易順差,這意味著它每年向世界出售的商品比它購買的多這麼多。近半數順差來自與美國的貿易。
今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國出口總值減少8.5%。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僅增長2.1%。隨著北京與華盛頓的貿易戰進入第二年,當前的問題在於,如果美國不買,那麼誰可能會購買中國多出來的工廠商品。
這個國家已經存在汽車、鋼鐵和其他全球貿易主要產品產能過剩的問題。更多的工廠生產放緩和關閉可能導致失業,並進一步拖累經濟增長。
面對進一步的潛在經濟壓力,北京正在尋求開放其他市場。其中核心的行動是於今年夏天推動名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的亞洲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該夥伴關係將包含東南亞國家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的10個國家,再加上澳洲、中國、印度、日本、紐西蘭和韓國。
該地區各國中級和高級貿易官員本週開始在中國鄭州舉行會議。它們的部長級官員將於8月2日和3日在北京與他們會面。其目標是勾勒出一份協議大綱,亞洲領導人之後可能會在11月於曼谷舉行的峰會上制定出該協議。
「我們正在繼續討論,希望能夠加快推動談判進程,年內力爭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談判,」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吳江浩說。
自2012年以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在討論建立這樣一個地區夥伴關係的可能性,這是對貝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提出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計劃的回應。達成這樣一項協議需要解決一些棘手的問題。
「我對在11月達成協議並不樂觀,」日本飲料公司三得利(Suntory)首席執行官、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經濟問題顧問委員會成員新浪剛史(Takeshi Niinami)說,「也許我們需要更多時間,」他說。
其中一個障礙是中國自身的高關稅。長期以來,北京一直擔心,如果削減關稅,製造商為了逃離中國不斷上漲的工資,將到越南和孟加拉國等國尋找成本更低的避難所。
從去年5月開始,中國開始降低關稅。中美之間的貿易緊張局勢正在加劇。中國領導人也越來越願意降低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行業的保護壁壘,專注於更複雜的製造業。雖然平均關稅仍高於美國和歐盟,但中國降低關稅的產品類別包括許多低技術含量的製成品,比如手袋和低成本服裝,中國的許多鄰國都希望出口這些產品。
「我們將進一步自主降低關稅總水平,努力消除非關稅壁壘,積極擴大商品和服務進口,提升進口便利化水平,」7月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大連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夏季達佛斯」會議上表示。
贏得支持可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例如,印度以其規模和快速增長可能成為中國商品的潛在巨大買家。但印度用全球最大幾個經濟體中最高的平均關稅保護其市場,而且它擔心來自中國的低價進口商品會大量湧入。
不過,印度製藥商希望向中國出口更多的仿製藥。像計算機編程這樣的服務行業希望讓印度程序員更容易獲得臨時工作簽證。
「有些行業感覺容易受到衝擊,也有些行業肯定會受益,比如服務業,」印度工業和金融集團達米亞集團控股公司(Dalmia Group Holdings)董事長高拉夫·達米亞(Gaurav Dalmia)表示。然而,中國一直對向印度製藥企業和印度工人敞開大門持謹慎態度。印度尼西亞前貿易部長馬利·潘格斯托(Mari Pangestu)說,有一種可能性是談判會達成一項最初不包括印度在內的協議。但這將限制談判中其他國家的利益。
即使達成協議,中國能從中受益多少也很難說。許多潛在成員國,如日本和韓國,本身就是極具競爭力的製造商,可能不會進口太多產品。
中國還與日本和韓國就建立三邊貿易夥伴關係進行了長期談判。但由於日本和韓國之間不斷升溫的貿易爭端,中國、日本和韓國之間達成任何新貿易協議的前景已經非常成問題。
前歐巴馬政府財政部官員、現在紐約的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任職的布拉德·塞瑟爾(Brad Setser)說,即使中國達成新的貿易協定,它仍將面臨為其生產的大量製成品尋找市場的壓力。
「目前世界上絕對沒有哪個國家願意取代美國,與中國的製成品貿易達到每年接近4千億美元的逆差,」他說。


出處: https://cn.nytimes.com/business/20190726/china-trade-war-us-rcep/zh-hant/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