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RCEP的進展與台灣的因應之道

發布日期:2019-09-30

2019.09.28 / 國際經貿 / 社論 工商時報

美中貿易戰最終結果恐將使得兩大市場脫勾,華府積極呼籲美商回流投資之餘,並已完成「美加墨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以供應北美市場需求為目標。貿易戰的壓力使得中國對美國出口銳減,從原先身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的地位,隨著2019年以來雙邊貿易額顯著下滑,現階段已然落後於墨西哥與加拿大。北京的長期作戰因應策略之一,便是盡快完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談判,不得不以多邊自由化手段對抗貿易戰壓力。

RCEP起初於2012年11月啟動談判,最早原來希望在2015年年底完成談判,但是後來一再地延宕,至今已然歷經27輪回合談判。RCEP談判進度緩慢的原因是因為多數成員屬於亞洲新興市場,進口貨品關稅或服務業進入的法規保護向來偏高。新興市場國家一方面不希望自外於全球化與自由化浪潮,另一方面卻又對市場開放抱持疑慮。而談判進度最主要障礙,則是來自印度的態度。

自第一輪談判以來,印度對開放的態度堅持保守。原本RCEP要求印度比照其他成員,在協定上路後的未來15年能夠開放92%的進口品零關稅,但印度拒絕接受。2018年11月會議,其他成員妥協並希望印度同意將來至少開放83%的進口品零關稅,但仍無法獲得印度首肯。因為印度雖勉為同意對其他RCEP成員國開放達八成以上,但表示只能對中國、紐西蘭、澳洲等三個國家開放74%的進口商品免稅。

印度的顧慮其來有自,印度對中國貿易逆差每年高達600億美元,所以擔心大幅開放會讓赤字進一步擴大。此外,紐、澳的農產品出口具備高度競爭優勢,兩國對進口農產品的平均關稅約在1.2∼1.4%區間,而印度為保護本國農業,對進口農產品課徵的平均稅率超過30%。今年9月第27回合談判時,印度希望增加「自動啟動防衛機制」(ATSM)條款,意味只要進口超過協定同意門檻,可以自動調高關稅。

RCEP完成第28回合在越南的談判後,最快將於11月宣布結論,企盼於今年完成談判,並於明年元月可以簽署上路。其實北京已經在5月時,就對談判一再拖延表達不耐,甚至提議讓東協加三(中、日、韓)協定先生效啟動,而把紐、澳、印度先晾在一旁。當然北京這樣的態度也給紐、澳很大的壓力,因為紐、澳政府一向不希望在東亞區域整合中缺席。

因此在9月8日的曼谷RCEP部長會後,以紐、澳為主的RCEP成員國希望印度趕快表態,決定是參加多邊自由協議還是暫時退出。因此如果RCEP順利在明年上路,將會造成產業供應鏈「凝聚」與「排擠」效果。RCEP的會員彼此可望享受關稅下降、投資保護、手續便捷與原產地規定等優惠與保障。然而非會員與RCEP做生意,則會出現相對成本增加、比較利益降低、供應鏈位階不保等可能影響。

參照世界貿易組織的最惠國與約束關稅,可以發現除了紐、澳、日本、汶萊、新加坡之外,東亞國家的關稅保護程度都很高。意涵之一是如果他們彼此合作邁向自由化、零關稅,則非會員將會很難打入他們的市場。但是也可以解讀為:保護程度高的國家一般對自由化比較保留,例如RCEP國家幾乎都沒有積極爭取服務業的開放,且原產地規定一定不至嚴格。低標的原產地規定意味台灣出口的主力─中間財必然還是有進入這個自貿區域的機會,所以我們也無須過度緊張。

RCEP可能即將上路,面對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塊,台灣必須儘早因應。RCEP規定加入談判的成員國必須具備「東協自貿協定夥伴」(AFP)或「外部經濟夥伴」(EEP)的身份。AFP是指與東協簽署「東協加一自由貿易協定」的中、日、韓、紐、澳、印度;而EEP則是意味與東協具有緊密經貿合作關係的國家。

台灣因應RCEP的衝擊可分為政府與企業兩方面,在政府方面,應積極盤點新南向政策執行以來的成效,一則爭取與東協談判取得AFP身份;或是以新南向成果來申請EEP身份,以加入第二輪新成員談判。再者APEC目前正積極規劃「後2020願景」,身為APEC正式成員的我國可以藉此呼籲RCEP應致力於強化東亞供應鏈運作,不刻意排除且應歡迎所有APEC成員加入,落實後2020進一步區域整合的宏大願景。

在企業因應方面,業者可以參考並配合政府所規劃的新南向產業地圖,布局RCEP成員國,分享此區域在自由化與便捷化下,經貿與投資提升的商業利益。並且建議鎖定未來五年具備6%以上經濟成長實力,以及逐年增長的經濟體,包括越南、菲律賓、寮國、緬甸、印度等國,以降低風險、提高投資報酬率。


出處: https://view.ctee.com.tw/economic/11609.html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