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貿易 戰鬥內閣成敗兩關鍵

發布日期:2017-09-08

2017-09-08 02:01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任行政院長賴清德將組成「戰鬥內閣」,賴院長要戰鬥的前線不少,但最後攸關勝負的關鍵,在經濟這個戰場。由於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建立在貿易與投資這兩個支柱上,所以更具體的說,賴內閣要為貿易及投資而戰,但要有對的戰略及戰術。
我國貿易依存度(貿易總值占生產毛額比重)長期高居亞洲甚至世界之首,意味著台灣經濟對貿易環境變化很敏感。自從2008金融海嘯後,全球貿易就一直處於低迷狀態;雖然近一年來看似回春,但過去五年全球貿易成長幅度,平均而言只剩下海嘯前的一半。背後的原因很多,除了主要市場消費力復甦緩慢外,也包含全球價值鏈成長動能不足,新興國家成長趨緩,以及科技改變促成「在地生產」等持續性、結構性問題。歐洲央行認為這種疲軟將成為世界貿易的新常態,也可能就是台灣經濟的新常態。

近半年來,美國川普政府打著美國優先的旗幟,提出一連串的「非傳統」貿易政策,壓迫各國及台灣想辦法降低對美的貿易順差,消除所謂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使得原本就缺乏動能的全球貿易環境,更增變數;加上中美貿易的衝突、朝鮮半島的緊張,使得新常態悶上加悶。

除了全球環境的風險外,台灣也面對自己的結構問題。例如生產製造及貿易內容高度集中,半導體、電機電子及資通訊三類就占了出口值的四成以上,而每一類都面對來自中國、韓國、馬來西亞甚至越南的追趕。再如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比重不斷攀升,產業空洞化與就業機會消失的風險一直存在;新南向政策是重振產業雄風還是惡化外移?外移後哪些產業來填補生產及就業空洞?都有很多大問號。

最嚴重的是投資問題。外人與本國投資不振,亞太地區排名吊車尾,早已變成台灣的慢性病,近十年來一直惡化卻似乎不到致命程度。因而各屆政府擴大吸引投資的空洞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實際成效卻很有限。

這些全球性及台灣本身的諸多問題,彼此牽動,挑戰極高,而且都不是一夜之間忽然出現;但迄今政府若非沒有具體對策,就是方案跟貿易一樣疲弱無力。例如對全球貿易持續衰退的新常態大問題,從未看到什麼宏觀、長期性的政策對應藍圖。對美國經貿政策似乎也是延續過去馬政府基調,彷彿美國還是歐巴馬在位。又如5+2產業政策或許是為了降低「產業」集中度問題,但從農業、亞洲矽谷、綠能到生醫,似乎對改善「貿易」的競爭力幫助有限。最嚴重的是投資及產業外移問題,前瞻計畫看似要發揮刺激投資的作用,但若環境、政策欠缺有意義的改革,大概只能花大錢治標卻無法治本。

若賴內閣繼續對這些問題視而不見,或是蕭規曹隨式的將過去政策複製貼上,就有負外界對「戰鬥內閣」的期待,也很難在經濟戰場上獲得勝利。

檢討經濟問題無解的一個癥結點,在於目前經濟事務的決策圈,仍是以常任文官為主,因而重視眼前問題的處理,卻欠缺洞悉長期結構的能力,更導致經濟政策幾乎沒有原則、主軸及方向;簡言之,就是「一步一腳印」,但不知東西南北。在此背景下,準副院長施俊吉日前提出金融「去管制化」的方向顯著格外難得。因為姑且不論「去管制化」是否真的是金融發展的解方,但至少可以看到引導政策的主軸思維與大方向。

賴院長固然相對欠缺治理貿易及投資的經驗,但過去在台南市長任內的特徵之一,在於施政講原則,方向感層次鮮明,這或許才是賴內閣經濟政策成功所需的關鍵。未來更要加強掌握結構性問題,提出宏觀、長期規劃的藍圖,才能符合在經濟議題為台灣戰鬥的期待。


出處: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68933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