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經濟定向 台灣莫失良機

發布日期:2017-10-30

2017年10月29日 04:09 中國時報社論 主筆室

中共十九大上周閉幕,對未來5年的經濟政策與方向,以進入小康社會為目標,對經濟體質進行調整,同時繼續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更承諾經濟將形成全面開放格局。大陸經濟的發展與走向,對台灣的影響早已超越美國,十九大提出的大陸經濟走向,對台灣而言是既有挑戰也應有機會。

十九大政治報告中說,2020年進入小康社會,如果以去年大陸人均所得已超過8000美元,未來幾年即使是所謂的「經濟增速放緩」,但預料仍能維持在6%以上,這代表的是到2020年時,大陸平均國民所得即可突破1萬美元大關;甚至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的預測,大陸在2019年即可超越1萬美元,估計到2024年前即可超過1萬2000美元。

習近平所宣示的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其實近5年就已明顯出現;大陸從過去的「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過去外界所談的是大陸大口吞下全世界超過一半的各種原物料,現在談的是不論是手機、汽車、液晶電視、奢侈品,大陸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此外大陸持續「供給側經濟」,產業結構向高端發展,報告中強調要「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對外經貿方面,強調「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習近平多次在國際經貿場合強調的「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再次出現在報告中。習近平說,要實行高水準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凡是在我國境內註冊的企業,都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由上述的大陸未來經濟方向來看,台灣是同時面對挑戰與機會。對台灣所言,最大的挑戰當然是過去兩岸產業與經濟互補、容易創造兩利條件,但現在及未來兩岸的直接競爭關係較過去直接而明顯。最明顯的就是大陸「十二五計畫」決定實施半導體「進口替代」政策,過去5年因而崛起的「紅色供應鏈」,對台灣科技產業形成強大的威脅;再如台灣曾經傲視大陸、全球由台、日、韓三分天下的LCD,大陸的產能已超越台灣。再看消費品端,大陸自有品牌的智慧手機,已居全球前十大中的7席,甚至在台灣本地市場,大陸的OPPO等新興品牌都已超越曾是台灣之光的hTC。

至於機會則是大陸經濟持續成長、所得提升,帶來的是一個更龐大、要求品質更高的市場需求。相對於美國川普的緊縮開放政策,北京官方不論在產品市場或是產業投資上,都承諾將朝向更開放門戶走。大陸開放本身就是對台灣的產業、企業的一個機會,台灣則在語言、文化、地理等因素上更具優勢;縱然國內產業相對大陸享有的優勢已有限甚至消失,但大陸已進入服務業起飛階段,台灣服務業的優勢是有機會在此市場逐鹿競爭。

不過,這些機會需要一個友好、甚至只要是「正常」的兩岸關係,以蔡政府上台後兩岸「冷和」的關係,存在的機會恐難化為實在的商機。例如對金融產業的准入與否,兩岸僵局讓金融業難在大陸有進展,部分服務業亦因而受限;原本存在的兩岸產業合作機會,一來政府仍限制甚至禁止,二來對岸亦無由推動合作,商機難共享。

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以來,台灣許多人以為限制企業到大陸投資、為兩岸經貿降溫等作為,可避免讓大陸產業進步、經濟快速發展;但20年後回頭看才發現,所有限制、禁止措施,都未能拖慢大陸發展腳步,只是讓台灣失去分享大陸經濟成果的機會而已。而蔡政府上台後,則希圖以新南向替代西進大陸,但卻不了解東南亞市場不論是規模、市場利基等,都不可能取代大陸。

從習近平十九大政治報告中看出,北京對未來的經濟是既有方向感又充滿信心;台灣則陷入政治內耗、井蛙觀天,在亞太的經濟隊伍中「脫隊」越來越嚴重而不自知。如果蔡政府不能修正,在大陸的成長中尋找台灣的機會,而陷入文革式的「反中」,將難突破「悶經濟」現狀,再創榮景只是徒託空言而已。

(中國時報)


出處: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029000387-260109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