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正美國製造業的第一步

發布日期:2018-01-15

蓋瑞.平克斯 Gary Pinkus , 凱蒂.喬治 Katy George , 史瑞.雷馬斯瓦米 Sree Ramaswamy

製造業的沒落主導了美國的政治故事,但這個著名的故事當中卻有雙重情節。少數表現特別優異的產業(特別是製藥、醫療設備和電腦業)支撐了製造業的總體表現;大多數其他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在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方面不是成長停滯不前,就是直接下滑。

更引人注目的是,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MGI)的新研究,分析了公司層級的財務表現,結果發現,美國最大的幾家製造業多國籍公司,與構成製造業大多數組織和就業人數的中小企業,這兩者之間的表現形成鮮明對比。

整體來說,美國最大的企業擁有足夠的規模和資源,得以成功應付過去二十年的挑戰,而且他們的報酬率一直都比世界其他地區的同業更為健全。其實,麥肯錫對財務資料的分析顯示,美國製造業中的大型上市公司(其中大多數是營收超過五億美元的多國籍公司),從1997到2013年的平均投資報酬率為22%。因為毛利率和銷售成長都有改善,因此這些報酬得以維持,而且明顯高於總部設在西歐、南韓、日本和中國的大型製造商。不過,美國最大型企業即使在國內市場,國內營收成長速度也達到製造業平均水準的兩倍以上,但是它們的小型供應商(提供它們所需材料和零件的公司)卻出現負成長。一些主要製造商的一級供應商表現良好,但許多產業的二級和三級供應商正在苦撐。

從政策的角度來看,國內供應商的痛苦情況很重要,原因顯而易見。較小型的製造商沒有投資新設備和技術的喘息空間,因此可能會比大型企業少了多達40%的生產力,這個差距如此之大,因而拖累了整體製造業的表現。在某些例子中,最終的結果是公司關閉和工作消失。許多設法生存下來的中小型製造業者,為了維持營運而削減成本,導致工資沒有成長。

但現在情況已經達到這樣一個臨界點,因此美國較大型的製造商也注意到了。他們表示,國內供應商基礎已經空洞化,造成他們喪失了迅速因應新市場機會所需的敏捷性。有一些已建立冗長全球供應鏈的企業,後來面臨比他們預期還要高的複雜性和成本,更別提面臨其他更多風險,包括貨幣波動、地緣政治破壞、延誤、品質問題和聲譽風險。很多公司其實不太了解,他們分布廣泛的供應商實際上如何做生意,也不清楚哪些規模較小的供應商,對製造商的核心業務具有策略性。

美國大型製造商即使向國內供應商採購,也傾向將對方純粹視為成本中心。但是,若純粹採取交易式做法,讓雙方關係保持一定的距離,結果可能會影響獲利。麥肯錫公司以往的研究發現,製造商與供應商之間的互動欠缺效率,使得汽車業增加多達約5%的開發、模具和產品成本。美國汽車製造商的這些成本,遠高於亞洲同業,而且供應鏈的每一層級供應商都可能增加成本,一層層累積起來。類似的欠缺效率情況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產業,而且隨著製造商尋求擴大產品組合和縮短週轉時間,這種欠缺效率的情況可能會倍增。

從長遠來看,確定哪些供應商對業務很重要,並與他們發展更緊密和更協同合作的關係,可能會有更大的好處。這不僅是為了設定標竿比較的標準和監測績效,也是為了徵求他們的想法、投資他們的能力,並建立信任,以培養更重要的關係。合約的設計可以給予供應商額外的誘因,鼓勵他們促進效率,或是尋找機會以合作追求新機會,分擔風險和分享報酬。若要把採購轉化為價值的來源,而不只是把採購當成削減成本的項目,公司就必須改變採購團隊的目標和激勵制度,但這是值得進行的轉變。麥肯錫公司的調查發現,採取更深入和更具策略性方式來與供應商合作的公司,宣布的盈餘成長速度比沒有這樣做的公司更快。

大型企業與主要供應商形成更深厚的聯盟,顯然是可以產生具體好處的第一步。但這項挑戰並不僅止於此。若要讓美國製造業在全球更具競爭力,任何長期策略願景都必須支持所有產業的中小型供應商。整體製造業需要有遍布整個供應商基礎的投資、專業知識、精實原則、數位化準備,以及新的勞工技能;而製造業是推動整個美國經濟生產力成長、研發和創新的關鍵驅動力量。政策可以透過資本獲取計畫、商業加速器或賦稅獎勵等措施,來提供協助。但是,美國製造業未來的發展軌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規模最大的企業是否會為他們所屬更廣泛的生態系統注入新生命。

(林麗冠譯)


出處: 哈佛商業評論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7706.html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