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經貿變局 宜謀遠慮化解近憂

發布日期:2018-02-14

2018-02-14 01:45經濟日報 本報訊

2018年還沒開春,國際經貿情勢就已經出現好幾個詭異多變且令人憂心的發展,而政府的因應卻常常顯得倉促,需要重新思考政策重心的配置。

先看較長期的挑戰。中共中財辦主任劉鶴在上個月的世界經濟論壇(WEF)指出,中國將提超出大家預期的市場開放政策。這樣的方向背後有經濟也有政治考量。經濟上中國大陸或想藉擴大開放提升效率吸引投資,跟一帶一路一起為趨緩的經濟注入新動力。政治上更為自由開放的中國,也可順勢取得更大的發言權,趁川普忙著美國優先時,坐穩全球化新領導者的位子。在習近平大權在握、中國自信心愈來愈強的情況下,近期內真的推出令各國眼睛為之一亮的自由化政策,可能性很高。當然,這種改革也許還是表面功夫,畢竟中國近年的國企改革後還透過「泛公股交叉持股」的方式加大介入市場的程度。但就算如此,對岸持續推動亮眼的自由化,是否會顯得台灣愈封閉?其領導地位愈穩固,台灣的空間是否就愈渺小?我們如何因應扭轉?都值得深思。

比較短期的威脅,是美國開始在貿易保護政策真正出手。繼上個月對太陽能與洗衣機祭出高額防衛關稅後,未來對進口鋼材、鋁製品的國安(232條款)調查,以及針對中國大陸強迫移轉科技的不公平貿易(301條款)調查也都已完成,只看出手的時機及力道大小。雖然這些案件對台灣的直接影響低於中、韓,但若把大陸及東南亞台商的影響納入考量,則不容輕忽。況且這些案件可能只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開端而已;受到這些決定的鼓舞,想必會有更多美國公司要求政府用各種手段來阻絕外國競爭。雪上加霜的是,川普一直信誓旦旦的要消除貿易赤字,但2017年美國貿易赤字卻創下八年來新高,直接打臉川普。惱羞成怒之下,美國加速給對手消除赤字的壓力,絕非意外。

上述挑戰與威脅,看似無關卻共同反映出的現象是,國際經貿領域的很多變局不僅不是操之在我,而且都是大國按自己利益出手,我們只能接招應變。所幸這些變局都是逐漸累積演化而成,因而至少還可以在事前觀察各種跡象來預測發展情境,推演最佳接招的方式。

以中國大陸為例,早從2013年推動上海與福建自貿示範區開始,其實就已可看出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所想展現的下世代自由化企圖。去年第一次川習會時送給美國的大禮,習近平在WEF及APEC的發言,到今年劉鶴的承諾,已毫不隱諱其要爭取全球化盟主的企圖。

再以太陽能防衛案為例,從去年5月美國貿委會(USICT)啟動調查程序開始,已歷經半年以上,中間不但舉辦過聽證會,而且USITC早於去年11月就公布了建議總統課稅的調查報告,12月又傳出川普政府將開鍘的猜測。事實上,如前述的232、301條款的調查也都已經陸續完成,而其他案件也在醞釀中。

問題來了,我國政府改善經貿條件的努力固然應該肯定,但遇到這些早可準備妥適的挑戰,因應方式卻常給外界「忽然發現、措手不及」的感覺。政府的經貿團隊應該不缺專業,因此令人納悶問題何在?很有可能的是,目前政府眼中只有新南向政策。新南向契合我們的需求,但不能用以孤注一擲的心態來推動,更何況廠商眼前的難題都無法處理,又如何要大家期待新南向長期投入的效益?以及相信政府已準備好推開中國愈發粗壯的身影以加入CPTPP?

簡言之,當前經貿政策的核心問題,感覺上存在著「操之在我者全力加碼、操之在人者到時再說」的扭曲及配置問題。面對2018年可能層出不窮的變局,政府必須調整資源布局及注意力,除了新南向外,針對中、美變局多做一些未雨綢繆的沙盤推演及事前準備,才是以遠慮解決近憂之道。


出處: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2985847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