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開戰 台灣產業風險倍增

發布日期:2018-03-26

2018-03-25 00:0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爆發貿易大戰,舉世關注。川普總統在簽署命令時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這不過是開始,還有更多要來。」(This is one of many),點出了中美將持續在經貿領域全面發生衝突的情勢;屆時台灣恐怕很難遊走其間而需要明確選邊。這種長期風險更值得重視。

從美國宣布時機到制裁內容,都不難看出川普這次是鐵了心要解決問題。從產品清單還沒準備好來看,川普大可下周再簽;硬是在習近平全票當選國家主席的同一周簽署,時機點的選擇本身就已經傳達了清楚的訊息。制裁範圍也預備針對中國出口總值一成的貨品課徵25%的關稅。國貿實務上,超過5%就被視為高關稅,25%關稅等同只剩停止出口這個選項。果真實施後,除受限產品業者的直接影響外,中美勢必要以「分散市場」因應,屆時全球還要面對這種「爛頭寸」流竄的衝擊。簡單的說,真的沒有贏家。

明知沒有贏家,為何要開戰?一種觀察是,美國要以短期的戰術犧牲,換來在貿易秩序與科技二個領域的長期戰略優勢。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迅速,荷包滿滿,同時中美科技水平差距迅速縮小,甚至有分析指出中國大陸在AI等下世代領域即將超越美國。美國一直認為這種局面是中國偷吃步,以不公平的方式取得的優勢:對內,中國大陸壁壘高築,又竊取美國技術,所以在各行各業都逐漸培養出國際級的國家隊;對外,透過收購、入主等方式不斷擴大影響,取得優勢。

支撐這些發展及威脅日增的二個關鍵,一是中國大陸不但沒有退場反而迅速增強的「國家資本主義」,二是滿手的現金。美國對中國藉由富可敵國的民營企業做白手套,實際受黨與政府指揮遂行國家任務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就是所謂習思想),愈發感到不滿與不安,早已有出手的主張。

習思想已經入憲,中資企業仍然四處收購、投資政客、贊助研究,因此要改變這個結構極其困難,絕非25%關稅或限制投資就能解決。據報導,美國不願讓台灣的鋼鋁製品豁免於232條款關稅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台灣產品使用了來自中國大陸的原料,不但印證了川普所謂「還有更多」的意思,也點出一個事實,就是美國並非單兵作戰,也期待友邦要加入陣線,以增強戰力同時避免出現漏洞。事實上,川普新任的經濟顧問柯德洛(Larry Kudlow)日前就明確表示,美國應該領導主要貿易國家組成聯盟,一起向中國違規行為說不。

在此情況下,我們要有幾個準備。第一,在北京真的做出朝向市場經濟改革(或至少能在現階段讓美國接受)的承諾前,全球經貿動盪會持續發生。第二,美國的抗中大聯盟若逐漸成型,台灣很可能是潛在被期待加入的成員。第三,未來會有更多美國認為我們「資匪」的案例出現。

以目前兩岸政治氣氛低迷,中國大陸經濟實力逐年倍增的情況來看,台灣加入美國抗中陣線非常政治正確。然而問題在兩岸產業經過近30年的整合後,早已形成複雜且緊密的網絡,「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結構更是成為許多企業唯一的運作命脈。因而固然這種關聯一直有經濟安全疑慮,但就像要撕開二片黏在一起的膠布一樣,需要時間慢慢調整,否則必然是血肉模糊。在產業界未必都同意兩岸膠布有撕開的需要,撕開過程也無法避免損傷的情況下,如何降低內傷程度又滿足美國期待,是我們必須要看到301案背後更大的風險所在。


出處: 聯合新聞網https://udn.com/news/story/7338/3050337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