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製造2025」的機會與挑戰

發布日期:2018-04-10

2018年04月10日 04:10 工商時報社論 主筆室

中國大陸政府全力推動中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近日成為國際經濟社會聚焦點。美國川普政府剛發布的對陸貿易制裁1千3百多項商品清單,主要就是劍指「中國製造2025」。另外,大陸稍早前公布「31條惠台措施」,則是以開放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作為開頭第1條。中國製造2025,這個目的在把大陸發展成製造強國的重大計畫,如今遭受美國抵制,但卻也成為兩岸經貿合作紐帶。它的機會與挑戰,實值得海內外工商界深入掌握。

中國大陸有個流傳已久的經濟名言,說「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其中把工業定位為國家和社會創富源泉。的確,中共改革開放近40年來,大陸工業多元化發展及持續改造創新的路徑非常鮮明,至今成果相當豐碩,不但鉅幅擴張了GDP(國內生產總值),亦讓民眾過上現代化生活,堪稱為人類史上罕見的經濟奇蹟。

本世紀初,大陸成為「世界工廠」,其所大量生產的民生用品,深刻地影響著普世各國數十億消費者的日常生活。在這個基礎上,大陸GDP規模持續高速擴張,並於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2大經濟體。

發展到這個程度後,大陸工業體系的升級與創新即成為顯學。當時主政的胡錦濤、溫家寶,力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已促成傳統勞力密集加工業逐步淡出產業舞台,而使高新技術產業角色地位愈趨吃重。

習近平、李克強於2013年接棒主政後,在工業發展政策上,更有了「爭鋒全球」雄心。其中的代表性宣示,就是大陸國務院於2015年公布的「中國製造2025」計畫。

根據這項計畫,大陸將在2025年達成「從製造大國轉變為製造強國」目標。這個「華麗轉身」,要倚賴尖端科技和智慧製造,其將大力創新發展的具體產品類項,包括積體電路、5G(第5代移動通訊)、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機器人、航空航天(太空)裝備、核能發電裝備、奈米級新材料等。

在這些產品的研發及產製能力方面,美國原本是顯著領先中國大陸的;未料近年大陸常有異軍突起之舉,而讓美國的戒心逐步加重。就以移動通訊主流商品智慧型手機來說,大陸幾年前是「山寨機大國」,仿造品大行其道,也常讓洋商訕笑。但如今,大陸智慧手機廠商研發出了大量自主知識產權,能推出高性價比產品,另建立了幾個知名品牌,已在海內外市場和洋品牌產品爭短長;這就讓洋商不敢掉以輕心了。

除此之外,近年大陸高速鐵路裝備不斷推陳出新,目前其品級已臻全球一流水平;以及大陸國產大客機刻正在試飛,不久就要投入商業運營。還有,大陸電動車產製數量世界第一,5G商用時程也可能領先全球。這些事例顯示,近年「中國製造2025」計畫確是按部就班地推動落實,並且展現了大陸這方面的對外競爭能耐。

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川普政府針對「中國製造2025」而對大陸作貿易制裁,真正意圖可不僅止於提高關稅、阻止大陸相關產品銷美,而是要遏制大陸這個崛起中的製造強國。

川普政府這次貿易制裁,聲言是依據「301條款」,以懲罰大陸以往強迫美資企業對其移轉技術;因而有科技攻防意味。其實,大陸以往在技術上究竟是「強迫美企移轉」,或和美企優勢互補、共享市場,尚待釐清;惟美方既已擺明和大陸「劃清技術界限」,限縮技術移轉,則「中國製造2025」技術登峰的最後一段路程,大陸必須自力踐行,避免功虧一簣。這是艱辛的「技術攻關」挑戰。

所幸,「中國製造2025」已有相當耀眼成果,加上大陸市場龐大、商機豐沛,因而即便美國退出了,仍會有其他技術先進國來和大陸合作、攜手共進。這項計畫未來充分達標的機會仍然很大。

至於台灣方面,原本有條件成為「中國製造2025」的有力推手之一,可惜當前兩岸關係惡劣,無法通過官方協商來作制度性合作安排,只能由台方個別廠商自行尋找參與門路。

大陸國台辦於228公布的31條惠台措施,第1條即是明言,台資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畫,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換言之,台企之申請准入此計畫,乃至爭取享受稅收減免、資金支持等政策,都和陸企適用同樣規定。這是台企在陸開拓新局的重要契機,其後續效應殊堪關注。

(工商時報)


出處: 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410000279-26020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