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近期景氣亮綠燈的虛實
發布日期:2020-01-01
工商時報社論 主筆室
國發會日前公布景氣報告,2019年11月景氣重返代表穩定的綠燈,上次亮綠燈是十四個月前了,國發會認為這代表景氣逐漸改善,但並未全面好轉,這應是持平之論。從總體情勢看來,我們認為這是一顆意外的綠燈,國內景氣復甦力道依舊疲弱。
何以說這是意外的綠燈?我們得先談談景氣燈號編製的方式,國發會每月依據股價、出口、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的表現評分,最低給1分,最高給5分,因此總分介於9∼45分,分數愈低代表景氣愈冷,愈高代表景氣愈熱,景氣由冷至熱所對映的燈號依序是藍、黃藍、綠、黃紅、紅五種,要亮出綠燈得達到23分,本次剛好超過,達到24分,因此由黃藍燈轉為綠燈。
從景氣燈號來看,台灣確實是重返闊別十四個月的綠燈,景氣有點改善的味道,但我們若一一核對這九項指標便會發現,這次綠燈亮得很險,因為其中有三項都剛好低空跨越加分門檻,少了這三分,景氣又將重返黃藍燈,也就是仍處於低迷的狀態。
何以說這三分加的很勉強?我們稍做分析一下,首先是股價指數,11月年增率17.7%,以些微之差超過加分門檻17.5%,這一分算是加的很幸運。再來,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年增率得16.5%才能加分,本月年增率17.0%,這也是些微之差得來的一分。還有,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得超過93.0點才能加一分,本月也剛好是93.4點。綜合來看,這三分都落在加分邊界,加與不加,只在一線之間。
這種低空飛過的情況通常不太穩定,一有風吹草動便打回原形,自1984年以來逾四百顆燈號,經常會出這類蒼茫獨立的藍燈、黃紅燈,例如2018年12月忽然亮出藍燈,各界深懼景氣就此一蹶不振,所幸隨後幾個月並未再出現藍燈,未陷入更深的蕭條。再如2007年秋天美國次貸風暴正烈、國際油價飆漲,情勢不甚好,但十月竟亮了顆代表景氣趨熱的黃紅燈,這同樣是低空飛過加分門檻所致,偶然得之,自然難以持久,隨後一路下滑至黃藍燈、藍燈終至全球金融海嘯舖天蓋地而來。
再者,國發會所編製的景氣燈號曾於一年前改版,本次改版比較特別,過去改版都會換掉若干指標,本次改版仍沿用既有九項指標,只有調整評分門檻,新評分標準大約會讓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加個兩、三分,燈號也因此會變好看一些,國發會曾對照2013∼2018年的新、舊燈號發現,有13顆黃藍燈會變綠燈,兩顆藍燈變黃藍燈,一顆綠燈變紅燈,當然這只是對照而不回溯修正,但也說明新版燈號具有加分效果。
相信大家都會好奇,如果11月這顆綠燈採用舊版來評分會變成什麼樣子,經估算依然為黃藍燈,分析如下:第一、股價指數舊版要得五分年增率得達22.5%,11月17.7%未抵加分門檻,第二、機械及電機設備進口要得五分得成長23.5%,11月17.0%同樣未抵加分門檻,第三、製造業銷售量指數依舊版,要年增率大於-1.0%才能得兩分,依新版只要大於-2.0%即可得兩分,本月-1.1%,依舊版評分便會少一分。
依舊版,前述這三項會少3分,而在非農部門就業會加1分回來,因此11月總分會由24分降至22分,所對映的依舊為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燈號並未改變。
這意思是11月景氣表面雖變成了綠燈,然究其內涵仍然疲弱,府院千萬別看到轉為綠燈,又開始吹噓景氣已如何如何的好,台商回台又是如何如何得發揮振衰起敝之效,這樣吹牛會貽笑大方的。
我們不憚其煩地申論當前景氣,意在提醒執政當局認清當前經濟情勢,絕不如想像中的樂觀,千萬別以為亮了綠燈就代表台灣出現了什麼偉大的契機或奇妙的改變,其實台灣經濟依舊低緩,百業依舊艱困,尤其中小企業更是舉步維艱,這些都有賴政府傾聽民意,才能改變低迷的現狀。
我們最後還必須指出,台灣已有105個月(八年九個月)沒亮出景氣紅燈、黃紅燈了,已創下有史以來最長的經濟停滯期,景氣紅燈、黃紅燈代表經濟活力充沛、熱絡,馬總統後四年任期沒亮過,蔡總統近四年的任期同樣沒亮過。當年蔡總統高舉改革,宣示要改變台灣低迷的經濟而獲得國人的支持,內閣也表示在新一波的循環可看到紅燈,然而四年過去,一個循環也過去了,台灣仍在黃藍燈、綠燈邊緣徘徊,這說明過去四年蔡政府的執政與人民的期待仍有遙遠的距離。
蔡總統在2012年曾在《想想.台灣》一文指出:「想台灣其實是一件很甜蜜的事,想,是把台灣當成一個思考的對象,來為這個國家的重要問題想出解決的方案。要想得很全面,要想得很透徹。」但願蔡總統仍記得這段話,並以此認真想想,今天台灣經濟真的變好了嗎?
出處: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0101001098-260202?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