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業之痛/遠眺南向 中油轉戰印尼路迢迢

發布日期:2020-04-07

五輕關廠後,在上游原料不足、缺地、缺水下,中油啟動新南向布局,欲另闢新天地,歷經印度投資案碰壁,目前專注印尼投資案,正陸續與下游業者簽訂合作意向書(MOU),今年有機會和印尼國營石油公司Pertamina等合組投資團隊。不過,市場人士不諱言,印尼案是否能真正成形,變數還非常多,前方路迢迢。

一年產值曾高達2,000億元的中油高雄煉油廠,原本是國內油品、上游石化原料供應最大基地。但在1990年,為撫平高雄後勁居民抗爭,讓廠區內的五輕順利投產,當時擔任行政院長的郝伯村對地方做出高廠25年遷廠的承諾。雖然隨著時空環境改變,中油前後提出轉型石化科技園區等計劃,欲續留該廠區,惟均不獲地方同意。

在居民質疑政府態度下,前總統馬英九對該案背書,拍板2015年底全數遷廠的立場,而於當年11月1日關閉最後一座工場-硫磺工場,正式熄燈、走入歷史。

檢視台灣石化營運現況,中油年產50萬公噸的五輕關廠後,本土再也沒有新的替代上游原料供應,造成包括台聚集團、李長榮化工在內的下游提料廠必須進口具高價風險的料源,市場競爭力因而被削弱。

同時行政院幾年前率先對高屏地區實施空汙總量管制,對業界而言,猶如緊箍咒,業者雖有意展開擴廠行動,卻因拿不到換取用量或地方反對汙染而作罷。如中油和台橡合資上百億元的台耀石化案中止,以及同樣達百億規模的曄揚石化案也胎死腹中,就算這些投資都是切入高值化的商品,仍沒有一家可以成立。

 

國內擴廠受阻

至於像水資源缺乏、環評程序冗長等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林園、大社兩大石化工業區內業者,相較科技業,得不到政府關愛的眼神。業界人士直言:「若要真比資源消耗及汙染,科技廠難道比石化廠會少?」

面對國內投資陷入瓶頸,中油展開新南向布局,歷經與印尼國營石油公司Pertamina洽商五輕重建失敗後,2017年,鎖定印度,與下游廠商合組「台灣石化聯盟」,開始和印度阿達尼集團(Adani)商談打造石化園區。

依規劃,擬以年產能100萬噸乙烯的輕裂廠作為上游,並延伸至下游產品區塊,形成台灣石化產業聚落。然而,計劃卻趕不上變化;首先選址部分,因無法進駐以出口為導向、享有稅負優惠的經濟特區,選擇必須透過長途管線輸送原料的一般工業區,衍生操作成本墊高問題。

其次,原本允諾持股輕裂廠26%的阿達尼調整策略決定不直接入股,改以投資發電廠、海水淡化廠和管線鋪設,供應石化廠用電、用水,彼此再以換股方式進行合資。

整個投資案經委託Axens顧問公司進行可行性評估,最終報告認為投資報酬率約在10%至15%區間,僅達國際大型石化投資報酬率的門檻下限;加上尚未納入國家、匯率及政治風險等因素,中油和下游合作夥伴在考量投資金額龐大及投資報酬率低下,宣告該案破局,印度案四年換成一場空。

 

赴海外拓版圖

不過,峰迴路轉,先前放棄五輕重建的印尼Pertamina對於投資石化業仍有高度興趣,回頭主動向中油提出合資蓋一座產能達百萬噸輕裂廠的建議,並規劃出四個設廠地點。

雙方於2018年10月11日簽署「印尼石化園區架構協定」,委由美國顧問公司展開興建年產100萬噸乙烯輕油裂解廠及石化下游工廠的初步可行性評估,中油同時也著手籌組台灣和國際投資團隊。歷經一年時間,該園區投資案的前置作業傳出新進展,中油表示,開發地點已選定在一處煉油廠旁,以能就近供應石油腦,未來將由印尼政府徵收土地,供投資團隊設廠。至於依出爐的評估報告,投資報酬率跨過國營事業12%以上的標準。

在初步規劃投資架構上,上游輕裂廠方面,將由中油和Pertamina各持股45%,並釋出10%供下游合作夥伴認股;下游衍生品生產廠方面,除由相關業者主導外,也會釋出部分股權讓上游兩大股東入股,整個上下游設廠規模初估約80億美元。

近期中油正陸續與下游如國喬、台橡、台灣石化合成、中纖、聯成等七、八家業者簽訂MOU;同時也與日本、德國廠家接觸、商討合作。不過,中油坦言還有許多關卡必須一一突破。

包括印尼政府雖修訂獎勵投資規定,金額達2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計畫可享有前20年100%及後2年50%的營所稅減免,但因此一園區是切割成數個公司進行上下游投資,若以個別來看,將有部分公司無法符合規定,正向印方爭取一體適用。

至於像未來土地徵收進度、土地成本,以及下游合作業者要求中油給予優惠原料售價等,也都將影響後續投報率等變化,將牽動投資團隊能否成形。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466462?from=udn-relatednews_ch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