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新基建 經濟新引擎

發布日期:2020-05-04

2020-05-03 23: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5G

 

 

中國大陸國務院4月20日宣布,新基建範圍已「圈定」為三大部分: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早前大陸官方電視台央視也具體羅列了新基建的七大領域,包括5G、AI、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特高壓、城際軌道交通與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據估計,今年的新基建投資約在人民幣1兆元左右。

新基建做為中國的一套長期、龐大的投資計畫,針對的當然不是當前的新冠疫情,只是時間湊巧,一般人難免將兩者聯想,以為是紓困手段或振興政策。要了解新基建在經濟發展上的戰略意涵,必須放在一個更大的時空形勢下來觀察。

中國大陸自1979年推動改革開放,從基礎建設的角度來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1979年至上世紀末,約20年。當時中國大陸百廢待舉,鄧小平解放思想,通過改革開放將經濟體制逐步轉型為市場經營加民營體制,以設立經濟特區及開放沿海省市吸引外資方式,結合外來資金、技術與中國沿海土地、勞力,在租稅減免等優惠政策下,中國產業迅速發展起來,帶動了就業,經濟大約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

因增長速度極快,各方面基礎建設未久即先後遭遇瓶頸,進入1990年代後,情況益趨嚴重,珠三角地區工廠一周往往停電三天或更多,公路堵車,貨輪塞港,這才發現到基建的配套嚴重落後。因此大陸決定斥巨資投入各種基建,進入新世紀後,瓶頸壓力逐漸緩解。所以,在第一階段,基建之於產業發展,是一種追跑的狀態。

進入新世紀,從2000年到2020年為止,大約也20年,是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仍然維持中速以上,大陸決策當局決定以同樣的速度來發展基建,儘量讓瓶頸不再發生,一時間中國基建被稱為「基建狂魔」,效率之快被稱為「中國速度」。在這個階段,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全球第一,但基建瓶頸已不復再現,甚至某些領域如高鐵已出現供過於求現象。所以,基建之於產業發展,是一種「並跑」狀態。

在此基礎上,從2020年啟動的「新基建」可視為第三階段。新基建之所以稱之為「新」,明顯地是與以往一般印象中的基建不同。不同點有三,第一,從過去的追跑、並跑開始進入到領跑階段,用時下流行的概念叫「超前部署」;第二,之所以要超前,是因這些基建不做好,相關產業就來不了。比如要先有基地台建設才能有5G發展,要先有充電樁建設才能發展新能源汽車。此外,5G、AI、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位資訊產業,彼此關聯度極高,任何一項有疏漏就會拖累其他項目的進行,所以必須同步。

第三,政府與民間(企業)也必須緊密配合。凡外部經濟性明顯者,如充電樁與城際軌道交通,多由政府擔鋼,其餘則由政府規劃,之後由國企、民企配合投資。這就可以看到政府角色在基礎建設中的重要性了。

最近,美、日兩國基於某些原因,決定通過政策補貼,鼓勵美企、日企自中國撤回本國,是謂「去中國化」。「去中國化」說易行難,第一,中國已有成熟龐大的產業集群,單獨企業想「離群索居」,難度極大;第二,中國勞動力素質高、公部門效率高;第三,中國基建完善。後兩者均非一般國家可以企及。一國基建水平之良窳,很大程度上取決政府體制,把印度跟中國比,顯然是中國勝出很多,這跟中國的體制是中央集權加地方競爭,市場經濟發展產業,計畫經濟規劃基建有關,足見政府在基建中的角色至關重要。

展望下一個20年,新基建將帶來新投資、新消費,勢將成為中國在工業化4.0的新時代中的新增長引擎。對比全球各國,新基建有如「一騎絕塵」,或將真正確定中國經濟在全球中的領導地位。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4537304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