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負電價」竟是常態?德國首季128小時負電價
發布日期:2020-05-11
金融經濟 16:59 2020/05/09
上月紐約期油出現了史上首次的負油價,但其實能源出現「負價格」的情況並非新鮮事。在歐洲德國、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均負電價是普遍現象。在德國,僅今年第一季度已有128小時處於負電價狀態。
EPEXSpot SE交易所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歐洲電價期貨平均下降了約23%。造成負電價的主因,是由於過去數年歐洲各國投入了大量資源於可再生能源發展。巨額投資以及政府補貼政策下,大量水力、風力、太陽能發電站一直運作,提供充裕的電力供應,但在需求不多的日子,因電力儲存爆滿,供應方甚至要付費給買電方。
歐洲電力市場平台化
電價出現負值的條件之一,是電力市場需高度自由,並建立市場交易平台,提供批發及零售電價隨時可以如證券般透過平台進行交易,提供電價隨供給和需求的動態變化。
在歐洲的電力期貨市場,每當電力需求下降,溢出的電力供應又缺少儲存的空間,便會導致負電價的現象。此前歐洲出現負電價的現象並不少見。據國際能源署(IEA)報告,今年首季度,疫情防控措施導致歐洲電力需求下降了20%,法國下降了至少15%,德國下降了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