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趨緩 政府該拚經濟了

發布日期:2020-05-11

2020-05-09 00:32經濟日報 社論

行政院蘇院長日前宣布針對低收入民眾補貼1萬元現金,結果引發各地鄉鎮區公所擠滿了想申請補助的人潮,顯見在這一波疫情中,低收入家庭受到很大的影響。另外,近期也不時聽到很多知名的飯店和餐廳結束營業,國內經濟開始走下坡是顯而易見。如今國內疫情已經趨緩,政府應考慮放寬規定,讓經濟活動可以逐漸恢復正常,讓許多中小企業可以有生意做,以及讓中低收入者儘早恢復工作。

生命安全重於一切,因此控制疫情當然是政府的首要任務,但是到底應該要控制到什麼程度,才能完全開放所有的經濟活動?事實上,台灣已經連續20多天沒有本土個案,這段期間的確診案例都是來自於境外,意即台灣本土應該是相對安全的。未來如果可以讓所有自國外入境人員都立即集中檢疫14天,隔開所有來自國外的傳染可能,國人的活動限制是不是就可以有更高程度的開放?

同時,由於國際上的疫情還沒有結束,我們與國外不免仍有人員往來,因而未來還是很可能不時地出現境外移入的確診個案,我們又應在何時才能完全開放國際經濟活動?也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國人對於外出及經濟活動的需求,勢必會隨著管制期間的拉長而變得愈來愈強烈,也就是說,政府的管控也會變得愈來愈難。尤其對許多企業而言,也許二、三個月的生意不好,還可以撐一下,但若隨著時間持續拖長到四、五個月,可能就撐不下去。基本上,疫情管控下的經濟成本,會隨著期間拉長而增加,而且是拋物線式地上升,包括結束營業的廠家和失業的勞工都可能大幅增加。

台北市長柯文哲是很務實的市長,前不久曾經說過:「防疫與經濟應該取得平衡。」這裡說的平衡應該是說,如果疫情很嚴重,當然防疫管制要多一些,經濟活動少一些;反之,如果疫情相對平緩,管制就應該少一點,經濟活動就應該多一點。問題在於兩者間該如何拿捏?或者是由誰來決定?

最近幾天已經有些改變,包括中華職棒決定開放部分觀眾進場,以梅花座的方式安排座位。另外,德甲足球也可能在沒有現場觀眾下開打。這些都是某一種形式的開放,而且都與各國疫情和緩相關。當然,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們關在家裡太久了,大家都希望能早一點解禁,或是參與或觀看某些重要活動。

逐步開放各項活動,既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日常的經濟來源更是重要考量。民眾和企業也許可以忍受短期間的禁令,但是時間一長,企業的現金流可能就會出問題,即使政府提供紓困,但部分企業也許會因為覺得解禁期間遙遙無期,不如直接歇業,損失會來得少一點,如此一來,失業率就會繼續攀升。

現在看來,國際疫情在短期內不可能立即消除,對出入境的禁令和管制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解禁,可以想見,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會有大量的國外旅客來台,因此觀光和旅遊業還要面對一段很長的蕭條期間。未來要支撐國內的觀光、旅遊和餐飲業,最重要的途徑還是要透過增加國內消費來帶動。

因此,政府若能早日開放國內相關管制,或者是在兼顧防疫的考量下,透過主動的宣傳,帶動各種消費,如觀光、旅遊和餐飲等,相信對於活絡台灣經濟、提高商家收入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都會有很大的助益。我們覺得只要整體經濟能夠活絡起來,中低收入者就有機會獲得工作與收入,對於政府紓困的需求自然就會減少,這應該才是最佳的經濟政策。


相關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28/4550593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