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

發布日期:2020-06-11

2020-06-11 03:1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疫情

年初以來,多數國家為了控管新冠肺炎疫情,紛紛祭出停工、人員管制手段來防止病毒擴散,頓時讓全球生產銷售價值鏈的串接及流動受到阻礙。就在廠商因庫存有限而無法出貨之餘,也開始反思過去因厲行「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而追求的即時庫存方法,是否應該有所調整,因而有所謂多區域分工、大庫存,或者上游長鏈、下游短鏈等因應對策的提出。究竟應如何面對這樣的改變,相信廠商都很關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幾位工業工程的學者,曾於1991年發表《改變世界的機器》一書,其中全面探討豐田汽車製造現場所發展出來的「精實生產」模式。書籍出版後精實生產幾乎成為全球工業製造的典範,尤其強調降低生產的「七種浪費」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冗餘與成本的觀點,更進一步定義了現代生產與管理體系。這七種浪費的類型,分別是生產過剩、等待、運輸、庫存、過度加工、移動與瑕疵,其中又以「庫存」引發最多討論,甚至進一步發展出「即時生產(Just in Time, JIT)」的管理方法,希望儘可能降低產品、零組件的庫存存量,以降低營運成本。

然而,新冠疫情卻對這樣追求低成本的生產管理體制帶來重大的衝擊。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經濟論壇皆針對精實生產模式提出反思,這些反思包括疫情對於建立在跨國生產體系的精實生產,究竟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以成本為主要的庫存管理思考,能否面對即時出現的風險?強調專業化、標準化的生產模式,面對疫情衝擊是否反而失去彈性?

基本上,疫情帶來的供應鏈不穩定,企業首先要面對的是跨國產業鏈重組,並且重新檢討物料、零組件的安全庫存。

另一方面,必須面對組織型態、生產流程的轉變,前者包括全球人員的編組與管理,後者則意味著製造生產線的重設計。由此不難瞭解,此次疫情對於以跨國生產體系為基礎的精實生產,其影響與衝擊層面相當廣泛,不同的影響因子之間也可能呈現出互相牽引而需要進一步調適。

綜合而言,疫情對精實生產預期將帶來四種變化:第一,低及零庫存思維將轉型成為最佳庫存的設定。這並不代表即時生產將被全然推翻,而是企業對庫存的估算,將不再單以庫存成本為考量,必須加入風險管理與更精準的客戶需求預測來計算;第二,零組件的採購方法,將從少量轉向多元化採購,藉此來確保整體供應鏈的穩定性。

第三,生產所對應的組織管理型態,從強調中心化決策體系來控管整體工作流的組織模式,朝向水平化發展。意即面對疫情風險,水平層級所強調的點對點協作溝通,相對於中心化決策可能更為重要;第四,精實生產強調每一個流程都必須標準化、專精化,但這可能會導致生產線無法配合突如其來的需求,未來生產流程將朝向彈性化發展。原先強調生產特定產品的生產線,將具備「彈性化設計」的特徵,這也代表生產線將增加更多原先被視為是冗餘的設計,如因應彈性化生產預備植入的設備。

精實生產是當代經營的重要哲學之一,但面對疫情挑戰的企業必須提出變通之道。

無論是最佳化庫存、採購來源多元化、水平式組織及生產流程彈性化設計,都凸顯在後疫情時代允許生產流程保有適度冗餘,可能是組織因應疫情衝擊以及其他不穩定因子所必須擁有的思考。

我們認為精實生產不會被全然推翻,但疫情確實提供了企業一次很好的反思機會,讓企業可以在以效率為核心的主軸思考之外,加入安全、風險等其他視角,來檢視長久以來的生產思維,讓企業的永續發展策略能夠更為周延。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4627934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