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亞國家戰略選擇看中美大勢

發布日期:2020-06-29

18:412020/06/28

旺報社評言論

東協10國領袖以視訊方式召開峰會,主席國越南總理阮春福不點名批判違反國際法,影響南海區域安全的「無責任行動」,對北京可能劃定「南海防空識別區」深感憂心,呼籲重視南海「上空飛行的自由」。不過,東協國家無意對大陸興師問罪,不打算與美國共同「抗疫」,主旋律仍是推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RCEP成員國部長會議聲明,年內將簽署RCEP,支持多邊自貿體系及區域整合。

新冠病毒蔓延全球,冷戰結束後的「全球化」趨勢出現逆流,「區域化」成為新趨勢,這也是美、中對立激化下,世界經濟秩序的新趨向,全球不會重回冷戰時期的兩極體系,而將形成美、中兩大集團既合作、又對抗的複雜關係。大陸處境比美國更困難,美國周邊無威脅力量,中國周邊仍有日本、印度、越南、朝鮮半島等地緣戰略矛盾的外交挑戰,給了美國戰略圍堵中國的空間,美國介入的鑿痕清晰可見。周邊外交對大陸至關重要,此乃北京在東亞「區域化」進程中,掌握話語權,避免「被脫鉤」之所繫。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在推特發文指稱,完全斷絕與中國的關係亦為選項之一,但此應是川普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最強「對中鷹派」的選舉語言,不論川普連任與否,都不會成為事實。此前,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在國會眾議院聽證會上即表示,斷絕美、陸經濟關係,過去曾經是政策選項,但現在並非恰當,此不符合現實。

「軟實力」之父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奈伊不同意「華盛頓、北京兩極體系」的觀點,即使大陸在經濟實力上已成為最接近美國的國家,但將歐洲及日本的重要性排除在外是錯誤的。奈伊認為,美、陸不該走上「新冷戰」,此論調具誤導性。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歐布萊恩批判「中國正依自身形象重塑世界」的說法,出於冷戰結束後美國領導世界的思維,以此認識中國並不正確。奈伊點出大陸「軟實力」的侷限,認為儘管大陸的經濟力大幅提升,但其仍無法消除西方民主價值觀。

美國試圖藉新冠病毒及政治力量謀求世界與中國「脫鉤」,或迫使印太區域及歐洲國家在美、陸間「二擇一」的想法缺乏現實基礎。當下,美國僅靠自身力量難以應對國際問題的諸多挑戰,需要陸、美既合作又競爭,各國也需要同等關注兩者。美國在國際政治中要避免失敗,應在合作中發揮領導力,將大國的競爭由「零合博弈」轉化為「正合博弈」,捨「強力打壓」,採「協力合作」。

然而,大陸的「戰狼外交」亦無助於「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北京仍應秉鄧小平「絕不當頭」的訓導,攜手美國參與國際政治「公共財」的提供,展現負責任大國的信心,與區域國家共謀「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共建東亞「區域化」的具體路徑。

如此,不僅陸、美不必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亦可避免中國周邊出現「金德伯格陷阱」的動盪。大陸惟有成功克服「雙陷阱」的挑戰,始能「堅持改革開放」,而美國更須意識到弱化大陸在區域之影響力的結果,徒為美國利益所在的東亞製造不安。美國對中國大陸的誤解、誤判,其結果將為印太帶來不必要的戰爭風險。

誠然,中國與周邊國家存在難解的地緣戰略矛盾,此正凸顯大陸周邊外交的重要性。著眼於短期利益及零和交易,卻忽視多邊國際組織與傳統盟邦的「川普主義」未改變東亞多邊合作及整合的趨向,此為北京的周邊外交創造機會。從日本安倍政府決定停止部署陸基神盾飛彈防禦系統,並開始全面調整安保戰略,可知日本開始學習面對影響力不斷提高的中國,瞭解必須站在經濟安全等多種角度考慮安保問題。

大陸須強化周邊外交,謀求以「區域化」化解「新冷戰」威脅。在「區域化」多邊規則形成中,大陸不必取代美國爭做第一,而是恰如其分尋求域內國家的共識,化解「自由秩序」崩壞的失序危機。困擾印太國家間的邊界、海域或島嶼主權之爭將可因「區域化」的合作獲得緩解。兩岸政治分歧如能早日化解,台灣應可成為大陸化解「新冷戰」的重要戰略助力。


相關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628003474-262102?chdtv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