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時代 全球經濟瞭望

發布日期:2020-12-21

2020-12-18 01:55 經濟日報 / 佘通權(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疫情

2020年進入尾聲,回顧這一年,新冠肺炎蔓延至全世界,衝擊到所有產業鏈,產銷大亂,各國央行競相採取量化寬鬆與各種紓困措施來挽救經濟;國際貨幣基金預估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負成長4.4%,若疫情獲得控制,2021年全年GDP有望成長5.2%。

拜登政局漸趨穩定,他主張對大企業跟富人加稅、提高最低工資,縮短貧富差距,而且上任後持續會有一波又一波的新財政措施推出,規模約為3兆美元,惟共和黨在參議院占多數的情況下,增稅與擴充計畫,恐怕會受到掣肘而窒礙難行。為了美國利益優先,他會維持川普與中國的貿易協議,暫時不會立即取消對中國加徵關稅,以免稅收流失。

其次,為控制疫情不停的舉債,舉債金額已超過GDP,更嚴重的是失業率與勞動參與率一起下跌,民間出現緊縮消費心理,使經濟更加疲弱,若疫苗能如期問世,最快經濟效益也要在明年上半年前才會顯現。

在歐元區經濟今年可能陷入政府預算與GDP雙赤字,歐洲央行近期會議決議主要利率維持不變,繼續擴大量化寬鬆,加碼購債規模5,000億歐元,擴至1.85兆歐元,並延長這項計畫一直到到2022年底,以提振復甦動能;由於銀行業的利潤受到壞帳損失準備金的拖累,因此ECB可能運用長期低利貸款工具,確保擴大寬鬆貨幣政策的效益能持續傳輸給企業,儘管歐洲近來疫情逐漸緩和,但債務與失業率仍居高不下,況且無止境的貨幣政策,也會帶來資產泡沫的副作用,對整體經濟不利。

現階段中國正面臨著美國對中全面脫鉤與全面圍堵的衝擊,中國基本戰略將定調為「內外雙循環」,對外一面簽署完成15國RECP、與中日韓三國簽訂FTA、並有意加入CPTPP,再實踐一帶一路;對內推動「十四五」計畫,期間自2021至2025年,年均經濟增速預期目標設在5%左右。觀查中國製造業總產值在2018年已超過美國、日本、德國三國之總和;接著大陸會繼續提出「中國標準2035」,決心在新一代高科技如AI、5G、大數據等領域超歐趕美,進入全球製造業強國之前列。

台灣今年前十個月全體出口成長率為3.4%,其中電子業出口大幅成長高達17.6%,但是扣除電子相關產業之後,其他產業的出口卻是-10.7%,形成「電子熱,其他冷」兩極化K型發展;主計處預估台灣今年的GDP可以達到2.54%,但傳統製造業就業人數占全體製造業的七成,絕大多數的勞工還在過苦日子;況且我國與他國多未簽訂FTA,也未加入CPTPP、RECP等關貿協定,企業營運成本普遍上升,再加上台灣對美元升值幅度,在亞洲是前段班,還會削弱企業出口競爭力。

但今年唯有大陸與台灣疫情控制良好,所以產生轉單效應,據IMF報導,在「亞洲四小龍」中,只有大陸與台灣今年GDP成長率為正值,展望明年會比今年更好。

各國政府為救經濟,趁利率在谷底時漫天撒錢,以致負債比率不斷攀升,若疫苗有效接種成功,經濟將會逐漸復甦,但各國快速擴充財政政策,也會帶來隱憂,預計未來債務增加率會快過GDP,還債違約風險勢必升高;當國家無法如期償債務時,很可能用印鈔來解決,這樣就會導致貨幣貶值,銀行信用也會跟著遭殃,不可不慎。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5101428?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