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無法加入RCEP的隱憂和因應之道

發布日期:2021-01-04

04:102021/01/03

工商時報

主筆室

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以及東協十國在內的15國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於2020年11月15日簽署,並預定於2021年生效。RCEP涵蓋了22億人口,經濟規模達26兆美元,占全球GDP約三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

雖然政府一再指出,RCEP貿易中,台灣有72%受到WTO資訊科技協定的覆蓋,原本就是零關稅或低關稅。其次,RCEP是架構在以往四個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之上,歷經十年的談判,台灣的廠商已經調整的差不多了。但事實上,有些衝擊並未考量,再加上時間一拉長,可能會有新衝擊,還是值得警惕。

RCEP的簽署對台灣的短期衝擊包括:第一,日本、韓國加入RCEP後,在中國市場上,台灣的傳統產業產品出口中國大陸、東協國家,將面臨更劇烈的競爭,未來若中、日、韓形成FTA,對台灣的負面影響更大;第二,RCEP涉及服務業的准入,未來台灣的金融、電信等服務業進入東協市場,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第三,中國在東協市場上的主導力加強後,不利台灣的新南向政策;第四,利用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對抗RCEP的可能性降低。因為拜登上台後,建制化、打群架的模式,耗時長,加上美國國內疫情並未紓緩、內政優先的考量,以及加入國際經濟整合衝擊國內勞工權益等因素,美國加入CPTPP,乃至協助台灣加入CPTPP的機會相對較低。

在中長期的隱憂上,主要包括:第一,中國主導東協國家力量加強,有利其推動一帶一路,並透過技術規格、電子商務及出口的影響,將衝擊台灣對東協、日韓、澳紐及中國的出口;第二,以全球貿易衡量,RCEP目前仍落後歐盟,但亞太經濟的高成長,未來可能超越歐盟。同時,歐盟和越、日、韓均簽有自由貿易協定,甚至英國也有興趣參加RCEP,未來RCEP影響力擴及歐盟,對台灣的殺傷力更大;第三,台灣多年來缺乏自由貿易談判,國際談判人才斷層,更不利於未來談判;第四,由於未加入自由貿易協定,台灣的租稅法規、勞工、環保規定,也缺乏接軌國際的機會,無法享受開放倒逼改革的利益;第五,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也沒有市場開放,將導致吸引外資不易,國際合作機會少,國際人才、資金、技術等導入台灣機會少,不利台灣產業的升級轉型。就如同溫水煮青蛙一般,競爭力將一點一滴的流失。

展望未來,如何因應RCEP的衝擊?首先,新南向政策應大幅調整,並加強落地策略:RCEP直接衝擊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政府除了增加對人才、資金的投入、任務的重新編組之外,也應加強中央統合、跨部會的協調,才能發揮更大力量。同時,有計畫的建構在東協的經貿運籌基地,提供廠商海外落地的運籌、轉運、倉庫、展示中心、通路/供應商的鏈結平台,協助企業打破東南亞行銷的障礙。另一方面,政府在背後協調廠商、籌組台商聯盟,爭取在東協投資更大的談判籌碼。同時,定期發表新南向政策白皮書,掌握資訊,以利滾動式管理、政策調整。

其次,鏈結美國、東協,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的樞紐:只和東協國家經貿、投資,勢必落入要素均等化(和相對所得較低的國家貿易,投資、薪資水準會被拉低)、薪水停滯的困境。因此,鏈結美國AI、5G、AIoT等數位經濟的生態鏈,藉由投資創投、購併企業,並帶回技術商業模式,才能在技術、商業模式上繼續領先中國、東協,創造領先優勢。吸取美國技術、善用東協市場,台灣才能在亞太地區持續扮演樞紐地位。

其三,爭取和美國洽簽雙邊協定:台灣對美國而言,有半導體、電子資訊業上的優勢地位,同時,台灣可扮演協助美國再工業化的角色,創造高階就業機會,以及投資美國數位經濟領域的策略夥伴地位。當然,台灣也可透過投資美國、開放美豬、美牛、送口罩、酒精及相關生產設備至美國,爭取美國民眾的支持。如此,透過台美的定期經貿對談,進而發展成「貿易投資架構協定(TIFA)」、「經濟合作協定(ECA)」,最後達到「雙邊貿易協定(BTA)」的目標。

最後,掌握可以操之在我的部分,加速服務業的鬆綁、產業化,將10兆新台幣的超額儲蓄、30兆以上的保險基金導入長期照護、都市更新、雙語教育、國際醫療、資產管理等領域,帶動投資動能,精進商業模式,創造高階就業機會。當然,必須有回饋弱勢族群、回饋全民利益的配套,以及政府服務業主管部會產業化的績效指標(KPI),才能有效的運作。


相關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10103000067-262113?chdtv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