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對經濟整合的啟示

發布日期:2021-01-11

2021-01-10 01:3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終於和歐盟完成了在英國海域捕魚的「過渡性權益」談判,順利在脫歐過渡期結束之前簽署了「歐盟與英國貿易暨合作協議」,自2021年元旦起,正式脫離歐洲聯盟(EU),結束1973年起成為歐盟(時稱「歐洲經濟共同體」)成員48年、近半世紀的漫長歲月。英國為何參與歐洲經濟整合,又為何退出的經驗,可以提供全球正狂熱進行的「區域經濟整合」運動,一個良好的參考。

經濟整合有不同層次,學界依整合深淺將其大致分為:自由貿易協定(互免關稅和非關稅貿易障礙,如北美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進一步統一對外關稅,如南非關稅同盟、1968年後的歐盟)、共同市場(進一步讓彼此資本、勞工自由移動,如1995年後的歐盟)、經濟同盟(進一步調和經濟政策,如1998年後的歐盟)、貨幣同盟(共用統一貨幣,如1999年後的歐盟、西非經濟貨幣同盟)、經濟整合(如美國各州)。

今天歐盟無疑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典範,它的理論基礎來自1950年美國經濟學家Jacob Viner探討關稅同盟經濟效果的論文,推導出消除關稅等貿易障礙的經濟整合將使企業競爭增加,去蕪存菁後資源使用更有效率,經濟成長加速而福利增加。歐洲為消弭德、法兩國世仇,於1952年開始將煤、鋼的生產和銷售統一透明管理,免被轉用於戰爭。由於績效良好,六成員國遂在1958年進一步建立關稅同盟,稱為「歐洲經濟共同體」(EEC)。英國一開始自認是「全球性」國家,也為保護農民不願加入這個區域性組織,自行拉攏六個歐陸外緣國家,於1960年成立不包括農業的自由貿易區,但發現EEC經濟成長更迅速後,英國回心轉意申請加入EEC,但被法國總統戴高樂在1961和1967年持續拒絕;總算在法國換總統後,於1973年和丹麥、愛爾蘭一起加入。

英國雖享受了和EEC成員自由貿易的利益,卻一直抱怨每年約GDP的1%會費過高,因歐盟的花費英國受惠相對較少:英國財政部資料顯示,2014年英國交了188億英鎊,透過各種回饋拿回104億英鎊,淨負擔84億英鎊。更有甚者,各種「整合」帶來的國內法規修改和繁文縟節,讓英國人深受其擾。因此「脫歐派」逐漸興起,認為不如將巨額會費拿回來自己使用,效果將會更好;脫歐後自行決定諸多政策,英國也會更好。例如,英國為保有自己的貨幣政策未使用歐元,也沒參加申根條約,保有邊境管制讓國家更安全;在司法、安全和自由上也保有一些選擇不遵循歐盟規範的權利。

英國的脫歐派並非沒有道理,以不採用歐元為例,在2002-2011年期間,英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1.5%,顯著超越歐元區的1.1%;在2012-2019年期間,英國更以1.9%大幅超越歐元區的1.2%。若非英國堅持使用英鎊,則英國的經濟表現很可能無法如此優異。而英國作為一個島國,其經濟海域遠大於其他成員,在歐盟「共同漁業政策」下,歐盟漁船一年在其海域捕撈了6.5億歐元(約226億元新台幣)的漁獲,當然也讓英國人難以釋懷。

在脫歐之後,英國和歐盟的關係就從「經濟同盟」基本上降了兩級,來到了「自由貿易區」,但英國的北愛卻和愛爾蘭維持邊境開放,參雜了共同市場元素。英國經驗帶給世人的啟示是:「自由貿易」基本上未涉及人的接觸,相對單純容易執行;一旦涉及大量法規調適或人員往來就非常複雜,若非社會體質極為接近,否則不宜輕易嘗試。正在往此路前進的「東協經濟共同體」(2025年達成共同市場)和非洲幾個經濟貨幣同盟(中非、西非),都該謹慎從事。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161977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