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RCEP堡壘 台灣產業靠三招突圍

發布日期:2021-04-06

2021-04-02 00:47經濟日報 記者鍾泓良、曾仁凱、林政鋒/專題報導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去年底正式簽署,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但台灣經過多年爭取最後仍不得其門而入。緊接著想爭取加入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也仍未獲正式回應,國人擔憂再上演RCEP的情況,備感焦慮。官方走不出去,民間企業不可能坐以待斃,紛紛選擇自己闖出路。

本報特別採訪各產業代表,綜整出業者面對RCEP關稅壁壘障礙,已紛紛祭出「國際布局」、「產線調配」及「產品高值化」等三招自保。

2020年11月15日, RCEP正式簽署,成為迄今全球最大的貿易協定,共有15個成員國加入、人口逾20億,貿易額與GDP都占全球三分之一。

RCEP談判七、八年,參與成員經濟規模猶如雲泥之別,外界一度不看好進展,甚至認為將胎死腹中;未料印度退出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簽署了。

RCEP旋風式簽署的消息讓台灣社會一片錯愕,但經濟部其實早已沙盤推演,簽署隔天即使是周日,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召回工業局長呂正華、貿易局長江文若,並同智庫學者,就公布RCEP文本分析影響衝擊。

經過研判,RCEP因中日韓間將調降關稅,對我石化業影響較多;紡織業的上游原料面也會面臨競爭;工具機產業則要繼續多元布局、提升競爭力。至於汽車零組件、鋼鐵業主銷歐美,影響有限。

換言之,石化、紡織上游、工具機等三大產業影響較大;其他台灣擅長的科技類貨品,因受惠於資訊科技協定( ITA)及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2),除面板以外,科技類貨品幾乎已享有零關稅,免於關稅障礙。

貿易局分析,RCEP成員國包含既有的東協貿易協定及中韓FTA,唯一新增部分,就是長期因為領土糾紛及歷史爭議無法談成FTA的中日韓搭上了三角關係;日韓FTA、中日FTA,等於間接完成。但所幸特定商品關稅門檻,因三方防備心仍重,無法達到高度自由化。

貿易局舉例,像是在工具機的關稅,南韓臥式車床到中國大陸關稅分從12%降到9.6%,但過渡期為35年;大陸對南韓槽式單體機頭工具機關稅同樣是分為35年,稅率也只從15%降至12%。面板方面,大陸對日本進口面板要到20年之後,關稅才降至為零,對南韓則分為十年。

長年肩負我國國際經貿談判的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國際普遍分析RCEP是個地緣政治高於經貿意義的組織,但政府仍正視其經濟影響,發現RCEP包含既有的東協貿易協定及中韓FTA,唯一新增部分就是中日韓間的三角關係,但其中關稅降幅有限。

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同樣認為,RCEP在貿易自由化程度很有限,他並直言工具機及面板降稅幅度堪比農業部門來得慢,像是面板要分成20年降稅,「20年後面板還在不在都是問題。」

事實上,台灣政府也曾試圖加入RCEP;但考量到「國家安全」這個關鍵因素,台灣最終不再堅持參與。陳正祺說,政府過去對RCEP不是沒評估、沒嘗試過,但對台灣國家安全付出代價太大。所謂犧牲國家安全,其實就是眾所周知,台灣政府是否認同「一個中國」。


相關連結: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12989/5360956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