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關稅風暴 3年內衝擊台產業

發布日期:2021-11-04

工研院︰台灣未來30年產業發展最大挑戰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所長蘇孟宗昨指出,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這將是影響台灣未來三十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為實現二○五○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國推動碳稅與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歐盟二○二三年起將率先實施,台灣產業界最快在兩、三年內就會先遇到「碳關稅」的風險,估計初期約有二五○多億元的產品將受影響,並逐漸擴增。

水泥、鋼鐵業出口歐盟 首當其衝

蘇孟宗指出,歐盟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的相關細節還在研擬中,未來碳密集型產品賣到歐盟,必須購買碳權或採綠色製造,才能將產品銷往歐洲市場;預估產業界最快兩、三年內就會先遇到「碳關稅」的風險,成本將增加或甚至無法銷售到歐盟。估計初期以水泥、鋼鐵為主的產業,約有二五○多億元出口歐盟產品將受影響,並將逐漸擴增,包括半導體、面板、資通訊、材料等產品輸出;若無法達到減碳目標的供應商,在國際市場發展空間將受到壓縮。

工研院昨舉行「眺望二○二二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開幕式,蘇孟宗以「淨零永續,全球價值鏈重組大趨勢」為主題,對台灣產業前景發表觀察建議。他表示,隨著淨零碳排成為全球共識,包括環境減碳、能源供給、生產活動、消費模式等,將是影響台灣未來三十年產業發展的最大挑戰;為實現二○五○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各國推動碳稅與碳邊境調整機制,預料將成為全球趨勢。

蘇孟宗建議,台灣廠商應捨去傳統代工以「顧客至上」的思維,從供應鏈的角度,提出典範做法,同時加速「綠色轉型」布局,發展低碳生產轉型並擴大綠色能源供給;企業導入環境、社會和企業治理 (Environment, Social, Governance; ESG)也勢在必行,才能實現永續價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在2018年提出全球必須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的淨零排放,即二氧化碳或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透過碳補償機制、低碳或零碳技術(再生能源、植樹造林、節能減排)正負抵銷,才能力阻極端氣候、海平面上升引發的種種災難性後果。

目前有130個國家宣布推動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包含歐盟、美國、日本、南韓等,中國承諾於2060年達成碳中和。先進經濟體以排碳須付費概念,建立碳定價制度,包括碳費、碳稅與碳交易等,當前有64國實施、涵蓋全球約1/5的碳排量;芬蘭、瑞典、日本等國已開始透過徵收碳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歐盟今年7月發布「55套案」(Fit for 55),涵蓋擴大碳排放交易系統(ETS)、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等12項政策。CBAM是一種碳關稅工具,將於2023年試行、2026年正式實施,最初僅適用於水泥、鋼鐵、鋁、化肥、發電等5項碳洩漏風險高商品,之後才考慮擴大到其他商品。這5項高碳排商品必須向歐盟註冊並購買證書(須支付商品含碳量的相應價格),才能進入歐盟市場。


出處: 自由財經

相關連結: 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1482626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