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歐盟「開放性戰略自主」產業政策之內涵

發布日期:2021-11-16

【轉載】

日期:2021/11/11
作者: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 李明勳 輔佐研究員
文件編號:WTOepaper757

從「戰略自主性」到「開放性戰略自主」

  近年隨著美中貿易衝突及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升溫,加速帶動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潮流,朝去中心化、多元化、區域化及短鏈化方向發展。歐盟有感於在關鍵技術與領域逐漸落後全球,疫情更加劇歐盟的戰略依存性困境,導致醫藥品與醫療器材、車用電子等關鍵產品發生短缺,如何在關鍵技術與領域上強化戰略自主性顯得格外重要,「開放性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 OSA)概念應運而生。

  OSA概念的前身為「戰略自主性」,多用於安全與外交領域。近年在美中貿易衝突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對於戰略自主性的重視逐漸應用至貿易與產業面,形成所謂的「開放性戰略自主」。尤其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歐盟內部和外部市場的需求面與供給面均遭逢巨大衝擊,其中部分關鍵戰略產品如醫藥品、車用電子等因為疫情實施的限制或禁止出口措施,出現全球短缺困境,加劇歐盟的戰略依存性困境。

  此外,歐盟也意識到在若干關鍵技術領域遠遠落後美國、中國大陸等國,以致在貿易衝突演變至科技戰之下,歐盟在科技管制上的影響力已不若以往。根據歐盟報告,歐盟在一些關鍵技術上仍享有相對優勢,包括先進材料、物聯網等。但在一些關鍵技術上正遭遇全球挑戰,例如在AI、大數據、機器人上落後美、中;在產業生物科技上落後美、日;在半導體上則落後美、日、中。

  以半導體供應鏈為例,歐盟在設計面上高度仰賴美國提供通用的設計工具,例如歐盟的電子設計自動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EDA)占半導體價值鏈全球收入的比重為19%、無晶圓廠企業(Fabless)比重僅4%;在製造面上,歐盟高度仰賴亞洲的高階晶片製造,例如歐盟的純晶圓代工廠(Pure-play Foundry)占半導體價值鏈全球收入的比重僅3%,封裝與測試更是付之闕如。整體而言,歐盟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總收入比重僅占10%左右(約440億歐元),此明顯與歐盟占全球經濟比重不相符,2019年歐盟GDP占全球比重約16%。(參附表)

 


  為了強化歐盟在重點產業上的自主性與競爭力,歐盟於2020年3月發布「歐洲新產業策略」(A New Industrial Strategy for Europe),強調歐盟在氣候中和與數位經濟上的雙重轉型,並宣示將強化歐盟產業的戰略自主性,針對歐盟最需要的產品減少對他人的依賴,包括關鍵原物料與技術[1]、糧食、基礎建設、安全及其他戰略領域,同時提供歐盟產業有機會去拓展自己的市場、產品與服務,以促進全球競爭性。此時歐盟仍使用戰略自主性,而非OSA,但其內容描述已近似於後續對OSA的構成要件。

  2020年5月27日,歐盟提出因應新冠疫情衝擊的歐洲復甦計畫-「下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首次使用OSA概念,強調歐盟未來將追求OSA與強健的價值鏈,持續承諾開放且公平的貿易,但有必要更注意到減少依賴性,以強化供應安全,尤其是醫藥品與關鍵原物料上。此後,OSA概念大量出現在歐盟重要峰會與文件上,肯認OSA的重要性,並針對其內涵持續辯論。

  歷經數個月討論後,歐盟於2021年2月18日新版貿易政策審查文件-「開放、永續與自信的貿易政策」(An Open, Sustainable and Assertive Trade Policy),其中闡述OSA定義與重要內涵。同年5月5日,歐盟發布「更新2020年新產業策略」(Updating the 2020 New Industry Strategy)及「戰略依存性與能力」(Strategic Dependencies and Capacities)工作報告等,持續肯認OSA的重要性與內涵。

開放性戰略自主之內涵與構成要件

  根據歐盟2021年2月的「開放、永續與自信的貿易政策」,所謂OSA係指「有能力形塑新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並發展互利的雙邊關係,同時保護歐盟免於受到不公平且濫用行為的傷害,該能力包括多元化與鞏固全球供應鏈,以提升對未來危機的韌性[2]。」

  OSA的三大構成要件包括:(1)韌性與競爭性、(2)永續性與公平性、(3)自信與以規則為基礎的合作。以此為基礎,歐盟邁向OSA的三大支柱分別為開放性、永續性、自信性,此即為2021年2月歐盟「開放、永續與自信的貿易政策」所凸顯的三個詞彙[3]

  在開放性上,由於過往戰略自主性的概念可能有潛在的政治性與對抗性,因此歐盟特別冠上「開放性」概念,顯示歐盟在追求戰略自主性時,仍將繼續堅守對自由且開放的市場經濟承諾,避免讓外界以為OSA等同於經濟的自給自足或是保護主義政策。為了強化歐盟多元產業間的韌性與競爭力,歐盟須確保自由開放的國際市場及不受扭曲的市場進入,亦須完全善用單一市場的開放性優勢,成為多邊主義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可信賴提供者。

  在永續性上,韌性與永續性相輔相成,強化歐盟供應鏈韌性將有助於讓歐盟供應鏈更具永續性,但目前正面臨新冠疫情的嚴峻考驗。歐盟將與理念相近夥伴在WTO、G20架構內發展貿易與健康倡議,對健康產業供應鏈進行更全面的檢視,並制定適當的解決方法,包括從危機預防與準備到多元化生產與供應鏈、確保關鍵物資的戰略庫存,以因應供應鏈中斷或需求衝擊發生時的韌性。

  在自信性上,歐盟將促進現代化、以規則為基礎的架構,來緩解全球與區域緊張情勢,其中將優先強化與美國的「跨大西洋夥伴關係」(Transatlantic Partnership),共同合作改革WTO議程及應對相關全球議題。歐盟亦須與中國大陸建立更公平且以規則為基礎的經濟關係,使其承擔更多國際貿易制度下的義務。更重要的是,歐盟將多元化其對外關係,與理念相近夥伴建立聯盟,包括透過締結貿易協定。

歐盟首份戰略依存性報告之認定

  在歐盟執委會2021年5月5日公布「更新2020年新產業策略」之下,亦發布首份分析戰略依存性初步報告-「戰略依存性與能力」報告,初步確定有137項屬於歐盟「高度依賴」(highly dependent)第三國進口之產品,占歐盟總進口產品值約6%。其中另有34項屬於「潛在更脆弱」(potentially more vulnerable)之產品,其進口來源多元化與取代性程度更低,占歐盟總進口產品值約0.6%。這些產品大多屬於能源密集型、健康產業生態系統,以及其他相關支持雙重轉型之產品[4]

  在高度仰賴第三國進口之產品中,最大宗屬於關鍵原物料(Critical Raw Materials, CRM)、加工物料與化學產品,大多為能源密集產業生態系統。第二大類屬於健康生態系統,包括:活性藥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s, APIs)、其他藥品與新冠疫情相關產品(如防護衣零件等)。第三大類屬於與雙重轉型直接相關的再生能源與電子生態系,例如:永恆磁石、蓄電池、電動馬達、無線電廣播接收器、筆電、智慧型手機等。

  在潛在更脆弱之產品中,有22項屬於CRM與中間產品,例如APIs、鐵合金等;另12項屬於最終產品,例如渦輪螺旋槳、新冠疫情相關產品如防護衣零件、無線電廣播接收器、特定類型之藥物。

  總計這137項關鍵產品自歐盟外部進口主要集中在2至3個國家,前三大進口來源為中國大陸、越南與巴西,自中國大陸進口比重超過半數,高達52%,越南與巴西分別為11%、5%。其他進口來源包括: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俄國、日本等。

 

完整內容請上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nid=126&pid=363625

 


相關連結: https://web.wtocenter.org.tw/Page.aspx?nid=126&pid=363625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