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倡議會登場 聚焦11議題
發布日期:2022-06-28
經貿辦26日證實,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次會議於美東時間27日上午9時(台灣時間27日晚間9時)召開實體會議,美方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副代表畢昂奇代表,在墨西哥確診的行政院政委鄧振中則採視訊參與,將聚焦討論「整體架構」,據了解,貿易便捷化和中小企業二項議題共識最大,很可能優先安排談判。
首次會議要談甚麼?鄧振中日前受訪透露,包含未來會議要用甚麼方式進行、如何分組、呈報系統建置和回報頻率,11個議題同步談判或先聚焦幾個議題,將在首次會議敲定,最終朝向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方向努力。至於農業議題,將不會觸及敏感的稻米開放。
鄧振中表示,關務的便利,對出口有很大幫助,善用科技能減低進出口通關費用很大的成本;當標準一致,就不用為了因應不同市場做不同設計,減少耗費不必要成本。一旦達到貿易便捷,對雙方都能互惠,也是對等的。
官員透露,方向類似「加速通關」,未來就會明訂幾小時內要放行,例易腐性農產品(水果)是否24或48小時內要放行等,貨物出口後可先把通關文件送至海關做預審,讓貨品在確保品質下待在邊境時間少一點。
至於中小企業?鄧振中說,為了幫助他們行銷,當利用科技幫他們做廣告,就可省掉支出,並直接訴求美國消費市場,如此比較有機會打入。
官員補充說,世貿組織(WTO)也在談中小企業,確實較易形成共識。中小企業往往比較難得到資訊,需要資訊透明化,未來可互相分享資訊,並培養技能拓展外銷,例如展現在電子商務上。這位官員說,很多議題和CPTPP類似,過去我國曾做過相關議題影響評估,伺正式談判時會再徵詢各利益團體。
鄧振中認為,最難談的是標準,因為科技產品眾多,且不斷推陳出新,未來將訂統一標準原則,再交由各自工程師使用。
鄧振中說,儘管11個議題設定已很全面,若有需要,不排除再「加碼」,例如FTA裡有的關稅減讓或服務業市場開放,可像積木再堆上去,不會侷限,但需拜登政府獲得國會授權才能有進展。外界關心是否要增加投資保障協議,鄧振中說,環保、勞工、反貪污等,都跟投資有關,以往會簽投保協定,是因怕政府亂徵收,但台美兩邊法制都很穩定,特別簽署實質意義不大。
龔明鑫:美制定ICT政策 需台灣參與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27日在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以「全球供應鏈重組下台美的跨時代合作」題演講指出,隨著美中貿易戰,台灣對美出口連年大幅成長,尤其電子零組件、網通產品成長最高,顯見台美雙邊政策和產業的連動性高,美國想制定資通訊(ICT)產業政策需要台灣參與。
龔明鑫表示,六年來全球發生很大的改變,而在此一變局中,台灣經濟成長動能出現了結構性的轉折,2021年台灣是世界第16大出口國、第22大經濟體,2022年在IMD(瑞士國際管理學院)競爭力排名升至世界第七,證明台灣彈性最大,韌性最好,這些年歷經美中貿易戰、國際供應鏈重組,更突顯台灣的關鍵角色。
他指出,投資台灣三大方案已吸引了1,203家企業投資、總投資額達584億美元,因應情勢而回台的大量投資,證明了台灣在國際供應鏈上的重要性。
龔明鑫強調,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開始,台灣對美出口連年大幅增加,而出口成長率最高的是網通產品、電子零組件、電機產品等,呼應美國推動美中貿易戰、科技戰、乾淨網路等政策的品項,顯見雙邊政策和產業的連動性高。美國想制定ICT產業政策需要台灣參與。
他表示,台美未來可布局前瞻技術合作的領域有:半導體及微電子、通訊及網路科技、人工智慧與機器人、太空科技系統。以半導體而言,他估計未來五年台灣半導體廠商持續投資台灣1,843億美元,投資國內外更達2,100億美元。
至於數位轉型,龔明鑫也提出合作三模式,第一、台美優勢互補,可快速進行未來半導體AIoT及5G領域合作。第二、擴大雙向投資完善雙方產業生態系及供應鏈。第三、共組產業聯盟赴第三地拓展市場。
龔明鑫也提及台美合作有長久的歷史,1970年代來從輕工業轉型IT,自美引進半導體技術,1980年代為美晶圓代工、1990年代台灣電腦產業興起為美企業代工,2000年代台灣手機產業崛起為美企業組裝代工,2010年代資訊產業轉型,隨著2020年代AIoT時代來臨,相信台美可以繼續增進合作,攜手向前。
相關連結: https://ctee.com.tw/news/policy/66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