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是否將走向「經濟自立」的型態?

發布日期:2022-12-13

全球是否將走向「經濟自立」的型態?

由於各國資源分布差異,自古以來,國與國之間便透過貿易來滿足雙方所需,經過數個世紀的演變,「國際貿易」不只成為世界主流的經貿型態,也是「全球化」其中一項最具代表性的象徵。然而,近年來隨著中美競爭的惡化,疫情的衝擊,尤其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對全球經濟造成一系列的動盪,各國基於安全、戰略等層面的考量,紛紛著實國內的製造業,推出一系列投資優惠,達到供應鏈回流的目標,在自給自足的趨勢下,未來全球是否將走向「經濟自立」的型態呢?

《英國廣播公司》(BBC)引述美國總統拜登在年初的發表:「我們未來的製造、經濟、氣候解決方案等,都將會回到美國發展。」;另外,中國國家領導人習近平也提出「自力更生」的發展願景;印度總理莫迪也表示未來將會持續推動「印度製造」;而遠在世界另一端的歐洲,在歷經俄烏戰爭所導致的能源危機後,更是愈加積極的探尋替代能源方案。

在地緣政治逐漸升溫的狀態下,各國不斷祭出誘人的投資政策,希望透過外人直接投資,強化該國供應鏈韌性,據《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導指出,全球領導的先進晶片製造公司「台積電」,近日宣布將會挹注400億美元在美國鳳凰城的生產據點,拜登亦親自到場祝賀並表示:「美國製造回來了。」據估計,台積電共生產全球近9成的先進晶片,這些晶片對於電動車、資訊設備、智慧手機甚至軍事武器等產品,都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簡言之,若未來全球走向經濟自立,美國將擁有晶片的生產能力,在發展其他領域時會更具有優勢。

中國自從疫情爆發後,當局便採取「封城管控」等嚴格防疫措施,大幅影響國內製造業的出貨時程,進而造成供應鏈中斷;而歐洲在俄烏戰爭後,飽受糧食和能源危機,種種因素都促使各國政府思考「國內製造」的發展方向。然而,在糧食的層面上,若各國採用「自給自足」的目標,推出多項優惠農業的政策,致力發展國內食品業,當該產業鏈成熟後,萬一遭遇戰爭、天災等不可抗拒的因素時,確實可降低其帶來的影響;但此舉便可能會改變國人的飲食習慣,甚至對於一些資源短缺的國家造成危機。在能源方面,雖然永續發電提倡已久,但其實際效應仍是無法取代火力、核能等發電模式,自從俄羅斯切斷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後,即便歐洲多次表示欲擺脫對俄國的能源依賴,但基於資源的缺乏,至今仍無法尋得完整替代的進口國家,以致能源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同時,能源發展需面臨更多的現實挑戰,不論是資源、成本、基礎建設等方面都需長時間的共同籌謀,並非一朝一夕可改變。

產業回流確實有助提升國家的經濟發展,亦可降低供應鏈中斷的風險,但同時也會對一些發展中的國家造成巨大的衝擊,當外資大量撤出,而國內產業鏈又尚未成熟時,國家便會失去經濟發展的支柱,這將可能導致社會產生各種不安,此外,由於資源分配差異,加上全球供應鏈定型已久,未來產業全數回流不一定會發生,但對於高科技或少數關鍵性的產業,則是很有可能會移轉到國內發展。

【由梁耀鐘綜合報導,BBC News,2022年12月8日;CNN Business

,2022年12月6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