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貿易協定要接地氣

發布日期:2023-03-06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談判進展順利,目前看來近期內會完成貿易便捷化等五個優先議題談判,作為第一階段成果。這個協定不但是台美在經貿領域近30年來最重要的發展,更是台美關係全面升級後,台灣成為同等經貿夥伴的象徵。然而產業要看的是實際效益,不是象徵意義;如何將艱澀複雜的協議內容及背後的效益,轉換成國內產業能看懂的說明,是接下來的重要挑戰。

台美貿易協定雖然只有五個議題,但按政府目前的說明觀察,預期會有正式經貿協定的架構,可謂是「第一期工程」竣工。未來還有數位貿易、環境、勞工等其餘七個「第二期」議題會陸續完成。

由此觀察,台美建立了一個可以與時俱進的經貿協定藍圖,會繼續成長擴大。如果美國2024年大選後改變風向,同意啟動降關稅、投資服務市場開放談判,這個協定架構也可立刻納入。

另一個重要的特質,是拜登政府上任後強調要走出傳統自由貿易協定(FTA)的舊窠臼。過去數年,陸續跟歐盟、英國與日本推動經貿與科技對話或夥伴倡議談判;去年除台美倡議外,也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談判。關鍵是,這些談判目前都還沒走到有具體協議內容的階段。意味著台美貿易協議,將是美國新經貿政策思維下全球首部完成規則的協議;一旦完成公布,一方面有助於讓台美產生更為互惠、對等的經貿互動,他方面也可預見各國都會仔細研究以了解美國政策脈絡,甚至要求跟台灣進行經驗分享作為準備,外部連結意義顯著。

然而台美倡議先完成的貿易便捷化、中小企業、反貪腐、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等五個議題,除了前兩個議題還算直接涉及產業利益外,其他議題的規範,都是以提升政府法制的簡政便民、避免公務人員索賄等強化經商環境品質為目的,對國內產業無疑會有「間接效益」但直接感受可能不強。加上今年進入大選的政治攻防模式,因而台美倡議第一期成果,如何轉換為民眾、產業有感的內容,取得跟其實際意義對等的支持,避免淪為政治口水戰的犧牲品,將是政府的挑戰。

去年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已經在政府網路平台徵詢本案公眾意見,但仔細看其說明,是以正面效益的文宣為主,欠缺實質議題的內容。事實上,政府已經公開表示台美倡議是以「美加墨協定」(USMCA)等近期美國對外洽簽的協定為基礎,意味著可以在不洩露具體條文內容的情況下,先以USMCA等經貿協定內容,作為國內效益及影響說明的參考點,開始對外溝通建立共識。

議題能有效說明的重要性,在於第二期七個議題的敏感度更高於第一期,包含勞工、環境及檢驗標準,都會跟企業營運關係更為直接,關切程度更高,意見徵詢的意義也更大,例如產業在知道勞動或環保重點規範方向後,方能評估是否會增加營運成本,主談機關也才知道產業因應法規義務的緩衝需求;又如標準議題,如何納入符合台灣產業利益的行業別標準規定,也需廣徵實務觀點。若是相對簡單(而且距大選較遠)的第一期都無法凝聚社會共識及支持,那麼第二期挑戰只會更大。

政府似乎有台美協定的重要性與價值無法充分展現之感,這個問題或許也跟對內溝通方式有高度關聯。特別是台美倡議談判啟動後進展快速,雖然凸顯出雙方高度的政治決心及企圖心,但時間太短也影響到這個議題在國內的理解及接受程度。未來必須全面提升對內說明溝通的力道,同時也需要讓說明內容接地氣,否則可能會讓台美協定淪為曲高和寡的結果,就真的令人惋惜!


出處: 經濟日報

相關連結: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701109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_v2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