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制裁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3-04-18

近年來,為了應對中國崛起的威脅,華府不斷對其祭出貿易限制,尤其在晶片製造的領域上,更是加強制裁力道。然而,擁有豐富資源和龐大人口的中國,早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重要貿易夥伴。雖然受到疫情和美中競爭的影響,不少企業正撤出中國市場,但《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由於各國與中擁有密切的經貿鏈結,美國此時若希望全球與華經濟脫鉤,恐會面臨不少挑戰。

最善用的新經濟武器

拜登政府在2022年10月宣布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的效力,並對在生產過程中,有使用到美國技術、機器零件與人才的全球企業,進行出口限制,禁止企業對華輸出美國高階晶片相關的程式、設備和人才。而中國國營晶片製造公司「長江儲存科技」(Yangtze Memory Technology Corp, YMTC)首當其衝,在禁令頒布後,隨即無法購買上述與美國相關的先進製程設備,導致其不得不延遲建設新的生產設施。同時,這也對中國半導體供應鏈造成連鎖效應。在無法使用外國零件建造生產線的困境下,長江儲存的訂單不斷減少,大幅影響中國國內的晶片產業,而這正是華府期盼達成的戰略目標。

為了維持美國的競爭優勢,華府不僅阻礙中國獲得先進技術,也進一步抑制中國整體科技業的發展。美國國家安全顧問Jake Sullivan曾表示,美國希望削弱中國在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綠色能源等基礎技術,以維持自身優勢。

面對來自華府的衝擊,北京當局也計劃推出1,430億美元來扶植國內半導體產業,期望打造「自給自足」的晶片供應鏈。美中兩國看似各採良策,但實際上許多企業已開始擔憂,全世界未來恐會分裂出兩個截然不同且互斥的陣營,從而破壞全球化長期所建立的效益,而這遠非產業界樂見的結果。

擴大禁令限制

《經濟學人》也預測,美國下一步可能會擴大新的出口規則。一般而言,判斷晶片品質有兩大要素,分別是「處理效能」和「與其他晶片傳輸的速度」。中國廠商雖然可採用大量低階晶片來規避這些限制,但同時也會提高大型人工智慧模型的訓練成本。然而,全球晶片的效能不斷提升,用來訓練的演算法也逐漸成熟,這意味著美國的制裁效力將會遞減。新美國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CNAS)就表示,在這趨勢下,美國可能會修改其制裁的內容,並更聚焦晶片的運算能力,進而擴大限制到低階晶片。而此舉將會波及到電玩產業所使用的圖形處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未來對美國晶片商和其中國客戶都會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美國也可能延伸制裁到生技產業。中國的生物製藥,預計到2025年銷售額將超過一千億美元,是高度依賴美國智慧財產權的產業。Hogan Lovells律師事務所就指出,美企長期向中國生產新藥和療法的機構提供大量生物材料、技術資訊和實驗設備。這些交易未來可能會被部分限制,特別是在軟體方面。

另一個擴大制裁的對象便是「華為」。儘管美國已實施了一系列的管制,但對該公司的影響似乎微乎其微。因此,未來美國可能會加強限制力道,同時將其供應商也列入「實體名單」,從而抑制華為數據中心的擴張。

除了出口管制外,華府也可能限制對華資本流動,透過金融管控來遏止中國產業發展。而美國也正致力發展美元作為另一項制裁武器。觀察人士估計,財政部將嘗試禁用美元來投資中國的先進技術。

加強限制恐兩敗俱傷?

正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美國採取一系列的禁令,最終也可能會對自身的經濟產生反作用。倘若華府禁止美企在量子運算上和外國人合作,將會阻礙美中的產業發展,因為美國無法聘用優秀的外籍人才。此外,白宮限制對華技術投資的效果也是有限。美中之間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以及中國先前的清零政策,已抑制了投資流量。德國早期科技投資公司(Picus Capital GmbH)表示,美國資金對中國的風險投資企業已不如以往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擴大出口管制也會對美企造成影響。由於中國的航空公司大多和美國進口飛機和零組件,因此華府可能會透過《外國直接產品規則》重創中國的航空業,但此舉也會波及到自身的航空企業。

然而,不論華府想出再多張良計,中國也都能尋得過牆梯。在當局全面的掌控下,北京勢必會動用一切資源來發展國內產業,規避白宮的制裁。

結合多邊制裁的挑戰

華府去年曾和日本、台灣和韓國組成「晶片聯盟」(Chip 4),也在今年年初和荷蘭、日本達成初步協議,全面停止向中國輸出先進半導體設備。然而,上述大部分國家的半導體產業長期和中國往來甚密,韓國兩家晶片巨頭「三星」和「SK海力士」也已在中國投資數十億美元建設製程設施。美國大規模的制裁行動,無疑將對企業造成進退兩難的窘境。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指出,蘋果(Apple)的執行長Tim Cook不久前至北京訪問時,曾表示支持中國作為消費市場和製造基地,試圖消除外界對美中經濟脫鉤的擔憂。事實上,蘋果長期不斷在思考和中國的關係,即便其已轉移部份產線至印度,但短期內恐無法全面放棄中國市場。

總體而言,華府的圍堵戰略短期內或許成效顯著。但若希望結合多邊機制擴大制裁成果,可能需要擬定更完善的配套方案並提供替代市場,來抵銷企業受到衝擊所造成的成本。《經濟學人》就表示,考量全球和中國的經貿關係根深蒂固,美國在制訂對華經貿政策上,除了政治和國安的考量外,也應納入更多產業界的意見。

【由梁耀鐘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3年3月30日;CNN,2023年3月25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