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產業政策會否演變成新逐底競爭?

發布日期:2023-05-22

在過去數十年,隨著全球化發展,許多國家為了吸引國際資本注入,大幅削減企業稅,藉此提高跨國企業的投資意願。同時,為了提出更豐厚的誘因吸引外資,各國不斷提供大型跨國企業優惠所得稅,甚至調降稅率,最終演變成「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進而削弱政府重要的收入來源。然而,部份企業為了獲得更高的報酬率,不斷利用各國稅收制度的差異,將利潤存入一些較低稅制的國家,從而達到避稅的目的。

為了防止企業避稅行為日漸加劇,拜登政府在2021年10月,與近140個國家達成「全球企業最低稅賦」(Global Minimum Tax, GMT)協議,建立全球最低稅制,對年營業額超過7.5億歐元(8.66億美元)的大型跨國企業,課徵15%的一致性最低所得稅率。在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主導下,這項協議可望解決各國政府的稅基流失問題,增加的稅收可用來提升各種社會福利,減輕勞工的稅務負擔,促進全球經濟永續發展。

然而,隨著近年美中關係緊張,加上俄烏戰爭造成的供應鏈不穩定,華府不斷祭出各種補貼措施,吸引製造業、科技業回流生產。同時,拜登政府也意識到必須通過稅收優惠,來鼓勵關鍵產業發展,因而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做為美國應對氣候變遷和供應鏈安全的核心焦點。不過,《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擔憂,這些產業政策是否會引發一場新的補貼競賽。

釋出巨額補貼,打造自主供應鏈

華府預計透過《降低通膨法案》,於未來十年在潔淨能源和綠色技術領域,祭出近4,000億美元的補助。其中約四分之三是採取稅收抵免的方式提供。根據該法案,凡購買在北美地區組裝且電池符合規範的電動車消費者,皆有機會獲得約7,500美元的減稅額度。然而,由於該稅收減免主要取決於電動車零件和組裝的產地,這有可能會將歐盟排除在外,進而威脅到該區域的相關產業。

目前全球晶片的生產大多集中在台灣、南韓等國家,為了實現供應鏈多元化,華府也推出《晶片與科學法案》,透過一系列補貼措施,希望將半導體的部份產能從台、韓轉移出去。為了鼓勵企業在美建造「晶圓廠」,該法案祭出超過600億美元的補貼,當中有部份是以稅收抵免的方式提供;也有部份,以贈款和補貼貸款的方式發放。然而,此舉也可能會威脅到日本、南韓和歐洲的晶片生產,進而影響其盟友關係。

除了潔淨能源和晶片外,華府近期也有擴大補貼的意向。根據參議院的報告指出,美國用於重症醫療的注射藥物中,超過九成仰賴中國和印度生產。對美而言,這無疑是對國家安全和健康的重大威脅。因此,有專家呼籲,美國應提供稅收補貼,吸引製藥產業回流發展。

競爭性補貼的隱憂

事實上,在經過疫情和俄烏戰爭後,各國都意識到供應鏈的脆弱。所以各國政府不斷採取獎勵性的產業政策,期望打造供應鏈韌性。除了美國,南韓、日本和歐盟等經濟體,也對半導體產業祭出補貼措施。歐盟在今(2023)年3月宣布,希望在2030年前確保約四成的潔淨能源技術在當地製造。另外,在電動車、電池和其他產業所需的關鍵礦物,也有訂立類似的目標。

為了吸引外資,各國不停推出獎勵方案,但這可能會衍生出新的補貼競爭。舉例而言,《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的補貼,很大程度並不屬於全球最低稅率(15%)的範圍,這可能促使「逐底競爭」再度重演,最終得利者將會是大型跨國企業,而非政府和消費者。

此外,由於上述兩項法案的產地規範,都指定在北美或和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在這情況下,潔淨能源技術的研發成本也會順而上升。

除了產業利益外,美國的補貼政策也可能會影響與盟友(如歐盟)關係。為了提升抗中優勢,《外交事務》認為,華府應採取新形式的國際合作,例如和一些友好國家針對高度依賴中國製造的關鍵產品,協調一致性的關稅。

開發中國家影響最劇

相較南韓、日本和歐盟,美國的保護性產業政策可能會對開發中國家造成更大影響。《The Conversation》指出,當全球通膨加劇且各國均走向回流生產時,許多進口需求較大的非洲國家如南非、衣索比亞等,可能會因國內成本上升和進口價格上漲,受到巨大衝擊。此外,這些國家也因缺乏資源,無法進一步發展數位經濟、基礎設施和金融服務等促進貿易發展的領域,從而失去獲得外國投資的機會。

未來發展

為了解決美國和盟友在經貿政策上的分歧,《外交事務》認為,華府需尋求一種具發展性的合作模式,並擴大多邊產業鏈結。若僅有單一扶植國內產能,而非和夥伴國家協調合作,將難以有效應對中國和其他競爭對手的經濟威脅。

【由梁耀鐘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4月18日;The Conversation,2023年5月18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