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牛肉貿易增加造成對環境的影響
發布日期:2023-06-09
2023-06-09
駐英國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參考資料:Institute of Export
日期:112年6月8日
文號:駐英經(112)經字第343/P200號(商情文號:第343號)
商情本文: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顯示,全球對肉類的需求正在成長。在過去50年裡,肉類總產量增加兩倍多,每年共計超過3.4億噸。其中,牛肉是世界上消費量第三大的肉類,僅次於豬肉和雞肉,佔肉類總消費量的25%。
與許多商品一樣,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牛肉價格飆升,從2019年第三季的每磅2.05美元上漲到2022年第一季的2.69美元峰值。目前2023年第一季度的價格穩定在2.22美元。
另外,與豬和雞相比,奶牛被認為難以飼養並須佔用大量空間和資源,而豬和雞可以用殘羹剩飯來餵養。自2017年以來,隨著亞洲國家收入增加,中國的牛肉進口量成長300%以上,韓國成長57.3%,台灣成長37%。根據美國農業部(USDA)的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已飼養超過10億頭牛,是自2004年以來全球最大的飼養量。2022年,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生產國,其次是巴西和中國,這些國家佔世界牛肉產量的約51%。另一方面,包括新鮮、冷藏和冷凍牛肉在內,2021年全球進口牛肉採購總額為587億美元,與2020年的501億美元相比,進口牛肉的總成本同比成長17%。
然而,肉類生產對環境有重大影響,包括增加溫室氣體排放、農業用地和淡水使用。
工廠化養殖的畜牧業不僅是森林砍伐的主因,也是所有農產品中溫室氣體排放量最高的生產者以及土地和水資源最大的消耗來源。 南美洲大約有70%的亞馬遜雨林已經被牧場和飼料農田所取代,其中大部分用於飼養牛隻。 研究顯示,平均生產一磅牛肉約需消耗1,800加侖的水。
除此之外,牛肉貿易的另一個複雜因素是化學品的使用。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中國、阿根廷、澳洲和其他肉類生產大國,類固醇的使用是被允許的,但在歐盟等其他國家,合成代謝類固醇的使用是被嚴格禁止的。英國土壤協會(The Soil Association)表示,激素的使用是美國和英國之間任何貿易協議的一個風險因素。而加拿大對激素的使用也成為英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全面進步協定(CPTPP)談判的談判事項之一。近年國際紅肉市場越來越關注肉類的來源,英國全國農民聯盟(NFU)表示,消費者越來越關注肉類的出處,並且願意支付溢價來購買按照高福利、低碳和可持續標準飼養的優質產品。然而,由於近期飼料、穀物、牲畜和薪資等投入品價格的上漲一直在侵蝕利潤,許多肉品生產商陷入經營困境。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