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推動數位貿易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3-06-13

剛啟動滿一週年的「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在5月底的部長會議中,達成一項階段性成果。14位成員國達成共識,同意在斷鏈危機時,通過資訊共享和相互合作,來加強供應鏈韌性。然而,相較供應鏈議題,外界更多關注華府在推動「數位貿易」的成果。

《外交雜誌》(The Diplomat)指出,雖然美國早已展開數位貿易談判,也在部份關鍵領域上佔據優勢,但在訂定相關規範的層面上,仍未有顯著的進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日前已正式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和《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定》(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力爭數位經濟的主導權。《外交雜誌》認為,華府必須盡快克服內部障礙,並與盟友達成共識,才有機會在數位貿易的領域取得優勢。

原則上,數位貿易規則主要是在規範如何管理交易時所產生的數據,其中包含「跨境數據流」和「數據本地化」(指在特定地理位置儲存和處理數據)兩項關鍵議題。《政客》(Politico)引述英國國際貿易部長Nigel Huddleston表示,英國政府已與美國的商業團體接洽,以了解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 USTR)是否有興趣就數位貿易進行談判。由此可見,華府未來仍有機會和更多盟友達成數位經濟協定。

美國目前參與三項涵蓋數位貿易的協定,包括《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美日數位經濟夥伴協定》(US-Japan 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USJDEPA)和《美墨加協定》(U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當中,《美墨加協定》和《美日數位經濟夥伴協》的相關數位規範都與《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有高度連動,包括支持數據跨境流通、禁止企業數據本地化。然而,由於其他國家都已開始制定自己的數位經濟規範,例如,新加坡和英國、澳大利亞、南韓已分別簽署了多個雙邊《數位經濟協議》(Digital Economic Agreement, DEA)。同時,新加坡也和智利、紐西蘭已簽署了多邊《數位經濟夥伴關係協議》(Digital Economy Partnership Agreement, DEPA)。在這前提下,華府若想整合各國的數位規範,可能會面臨不少挑戰。

《外交雜誌》分析,華府目前推動數位貿易規範,正面對兩項挑戰。首先是黨派意見分歧,由於川普政府先前將《美日數位經濟夥伴協定》簽署為行政協議,不需要國會批准。然而,當拜登總統在今(2023)年3月使用類似方法,和日本就稀有礦物達成貿易協議時,立即引發政治反彈。有民主黨議員表示,如果政府想簽訂新的自由貿易協定,就必須經過國會審核。此外,雖然美國支持跨境數據流通,但有參議員和一些消費者保護團體,對於數據監管和審查機制表示擔憂。

另一方面,由於IPEF沒有市場准入的激勵誘因,這也導致一些成員國,可能不願意在制定數位貿易規範上,做出更多讓步,無形中也增加了拜登推動數位經濟的不確定性。

作為美國重返印太地區的重要里程碑,IPEF日前已在「供應鏈」領域初步達成共識。由於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高峰會將於年底在舊金山舉行,在此之前,華府仍有足夠時間和IPEF夥伴加以商討,期望盡早在「數位貿易」領域達成協議。

【由梁耀鐘綜合報導,The Diplomat,2023年6月5日;Politico,2023年6月7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