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成為俄羅斯的救命稻草

發布日期:2023-07-10

自2022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已有37國對俄實施經濟制裁。制裁的廣度遍及金融、能源、技術、旅遊、航運、航空電子設備等。然而,制裁實施一年多後,事實證明,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比預期影響弱,俄羅斯的經濟韌性比想像中來的強。

全球貿易諮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指出,亞洲出口占全球出口的36%;中國、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印度又占全球進口總額的四分之一,中國和印度則又占這四分之一的一半。隨著亞洲經濟體系的成長,俄羅斯逐漸將其經濟轉向亞洲,透過能源出口和其他貿易管道進入印度、中國、中東和中亞地區市場。由此可見,亞洲商業力量的崛起,填補了西方國家撤出的真空,這讓西方國家的制裁難以收到實效。

俄羅斯和中國的雙邊貿易在去(111)年增長了29%,今(112)年第一季又持續增長至39%,預計年底雙邊貿易額可達2370億美元。這個數額已遠超過中國與澳洲、德國或越南等經濟體系的雙邊貿易總額。此外,自去(111)年1月至今(112)年1月,歐洲國家從原本每天進口130萬桶俄羅斯石油降至每天10萬桶以下,對於亞洲國家的出口量則是從120萬桶飆升至280萬桶,可見亞洲的需求量已經替代了俄羅斯對歐洲石油出口的損失。

從先進製造和高科技設備產業來看,中國企業現在占俄羅斯新車銷量的40%;占智慧手機銷量的70%,晶片方面,中國和香港也已經成為俄羅斯的主要供應商。由此可見,面對外國直接投資的撤出,或西方國家對技術出口的控制,這些制裁雖降低了俄羅斯的增長潛力,但其整個經濟體系卻透過亞洲的商業力量,包含中國、印度、中東及中亞經濟體而重整。

日經亞洲(NIKKEI Asia)就指出,西方國家對俄羅斯祭出嚴厲制裁,但其經濟表現仍優於許多人的預期。不過,俄羅斯經濟改善的背後卻涵蓋無數的弱點。其經濟體系仍舊脆弱,國內政局不穩定,加上對中國依賴的程度過高,這將使俄羅斯經濟會因為中國經濟的放緩導致脫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估計,俄羅斯貿易順差將從去(111)年的3080億美元,下降到今(112)年的1170億美元。如果由於中國經濟放緩,或者印度與美國和G7(Group of Seven, G7)國家的關係變得更加密切。印度對俄羅斯能源出口的需求將會下降,俄羅斯整體經濟收縮幅度可能會更大。

俄羅斯政府希望藉由與中國雙邊貿易的力量,緩解其在國際資本市場中被孤立的狀態。然而,西方國家對於俄羅斯的制裁,可能會讓中國的國有企業和私人企業,以更謹慎的態度對待新的投資機會。因為俄羅斯惡化的商業投資環境、國家稅收法令短期內巨幅變動、國內政局不穩,以及未來幾年與西方國家的關係前途未卜,上述負面因素皆使投資者面對俄羅斯市場更為警惕。

此外,俄羅斯內部勞動力的不斷流失、將使得西方國家跨國公司對於將技術與資金投入俄羅斯會有更多顧忌。所以,一旦中國對從俄羅斯進口商品的需求減弱,在全球原油價格長期下跌和盧布疲軟的背景下,俄羅斯的貿易條件將更為惡化,而這些因素都將導致俄羅斯經濟在未來幾年處於低成長的陷阱中。也就是說,中國或整個亞洲的貿易和投資,或可在短期內可以減輕俄羅斯國內經濟的壓力;然而,若長期與西方經濟脫鉤,這對俄羅斯經濟所帶來的負面衝擊仍非俄羅斯可以承受的。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Hinrich Foundation,2023年6月27日;NIKKEI Asia,2023年6月28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