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廉的亞洲商品有助緩解歐美持續高漲之物價壓力,然仍無法徹底抑止通膨,美國與歐盟央行示警未來升息政策將仍持續

發布日期:2023-07-11

2023-07-11 

駐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全球貿易由盛轉衰刻正重創亞洲出口,來自亞洲商品之價格走低雖略可緩解歐美國家之高通膨,惟仍不足以全然扼阻其走勢,歐美央行示警升息政策不變,相關情形概述如次:

一、歐美國家消費習性變化影響亞洲出口與商品價格,疫情過後全球貿易由盛走衰: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前,廉價亞洲商品有效抑制全球消費品價格上漲。至疫情間,被迫居家之消費者開始大量購買電腦、健身裝備和家居裝修,促使亞洲製造大國出口銷售額暴增,全球貿易達到高峰。以連續12個月數據觀之,中國、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出口額於去年9月達到6兆1000億美元高點,較2020年3月疫情爆發前一年高出40%。疫情過後,消費者自商品支出轉而增加大量外出用餐、旅行和其他於疫情間被迫放棄的各式服務,亞洲出口自去年底出現疲態,加以大宗商品價格、商品需求雙雙下跌,削弱企業定價能力。中國工廠今年5月份出廠價格年減4.6%,為連續第八個月下降,其他亞洲出口經濟體亦走軟,截至今年5月韓國出口較去年9月之高點下降11%、台灣下降14%、新加坡下降6%、日本下降4%、中國下降3%。

二、歐美國家工資和服務價格持續高漲,通膨情勢欲緩不易:疫情導致商品價格飆升帶來第一次通貨膨脹,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能源價格飆升推動第二次通貨膨脹,另當前工資和服務價格的上漲亦將助長未來通膨走勢。據美國勞工部數據,今年5月份來自香港、新加坡、台灣、與南韓之進口商品價格同比下降6.3%、東盟下降3.7%、中國下降2%。然國内供應鏈之人力、運輸與各種服務費用不斷上漲,成本轉嫁至消費者價格,致使亞洲進口商品價格之走低對緩解通膨雖薄有助益卻無法讓消費者直接蒙受其利。美國5月份多種商品消費者價格出現同比下降,其中許多商品來自亞洲,包括傢俱,家用電器,電視,運動器材,電腦和智能手機。惟美國整體通膨仍屬强勁,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4%,為美聯儲2%目標之兩倍。其中不包括食品與能源之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更上漲5.3%。

三、亞洲貿易降溫影響正逐漸顯現,惟美聯儲預警仍將升息:受地緣政治、貿易安全和維持經濟彈性等因素影響,政府和企業正逐步改變其全球化策略,企業試圖減少對中國之依賴而各國政府則尋求將半導體和綠能等戰略關鍵產業帶回國内。然經濟學家預測,此貿易斷裂之走向將提升製造成本,再加上全球需求復甦,未來通膨情勢恐將更難以抑制。鑒於當前全球化趨勢正快速降溫,亞洲不太可能在維持全球商品價格穩定上具有如同過往之強大力量,通膨壓力難以遏止,美聯儲暗示,在本月會議維持利率持平後,未來仍將進一步升息。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貿局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64777&areaID=10&infotype=1&country=576O5ZyL&history=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