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企圖心非常強,目標是成為半導體製造中心,但仍有很多挑戰需克服
發布日期:2023-08-07
印度想成為半導體主要中心的雄心,隨著印度總理莫迪將印度定位為全球晶片強國的目標而變得愈來愈成為真實。
可是自印度宣布激勵本土半導體製造業並啟動國家任務以來,已經過了一年半了,但進展卻很緩慢。就在美國美光公司宣布將投資近30億美元(23億英鎊)在西部Gujarat(古加拉特邦)建設一座組裝和測試工廠的幾天後,鴻海宣布退出了與印度Vedanta的195億美元合資建設一家晶片製造工廠的計畫。根據印度媒體稱,至少還有另外兩家公司的計劃似乎已陷入停滯。
但在莫迪政府提出的100億美元激勵支出,且簽署一系列技術合作夥伴關係,以期望半導體產業能站穩腳跟。例如:繼與美國就關鍵和新興技術(iCET)達成協議,以加強半導體供應鏈的雙邊合作後,印度又於7月底與日本簽署了類似的諒解備忘錄。另外,至少三個印度邦已經宣布了旨在確保半導體領域投資的單獨政策。
卡內基印度公司表示,雖然慷慨的補貼和強有力的政策推動為半導體產業的騰飛奠定了跳板,但時間也至關重要,以及技術轉讓的問題,這些都將是印度成為製造業中心的關鍵。
在晶片生產價值鏈的關鍵階段,包含:產品開發、設計、製造、ATP(組裝、測試和封裝)和整體支持。目前印度僅在設計功能方面擁有強大的影響力,而在涉及到晶片生產時,印度在製造業方面將不得不從頭開始。
Deloitte表示,印度擁有全球20%的晶片設計人才,且大約有50,000名印度人從事這項工作。根據其預估,當投資開始流入時,需要25萬人在整個價值鏈上工作。 因此,印度必須加強產學合作,即使印度通過的「晶片啟動」計劃,也只培訓85,000名工程師。
其他影響因素還包含:物流、基礎設施和效率的提高,以及更穩定的電網,印度政府都必須做好準備。
對於印度來說,最為有利的是地緣政治的變化。因為美國愈來愈關注尋找中國以外的替代地點以進行半導體供應鏈的外包,印度的確是一個好的選擇。但其保護主義貿易政策,特別是其在 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多邊貿易協定中的缺失,可能會付出高昂的代價。
另外,印度必需進行根本性且持久的改革來改變營商環境的現狀,並使其半導體使命取得成功。可是這需要解決海關/關稅、稅收和基礎設施等投資障礙。
專家表示,印度的半導體激勵政策只是世界上眾多半導體激勵政策之一。大多數公司不會為了補貼而立即轉移業務至印度,因為創造擁有供應商、合作夥伴、消費者和物流網路的生態系統將是未來印度可否長期競爭的關鍵啊!
出處: 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
相關連結: https://iknow.stpi.narl.org.tw/Post/Read.aspx?PostID=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