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TPP的發展前景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3-08-08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PTPP)部長級會議在7月中於紐西蘭召開。會議上,除了宣布英國正式成為第12個成員國外,也對許多提出申請的國家如中國大陸和臺灣,展開全面評估與商討。

事實上,CPTPP的願景就是希望透過整合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中的經濟體,為該地區的經濟一體化設立新的標準。CPTPP的雛型為《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SEP),由汶萊、智利、紐西蘭和新加坡四國在2005年成立。爾後,隨著美國的加入,進一步帶動澳洲、馬來西亞、越南、秘魯等多國申請入會,使該協定的重要性迅速提高,並改組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美國在2017年宣布退出。此舉一度引發外界對該協定的執行性和前瞻性擔憂。儘管如此,CPTPP最終仍透過各成員國的努力,逐漸形成一個「開放」及「多邊」的經貿框架。這表示任何有意願且有能力達到該協定之高標準的經濟體,都可以申請加入。

對產業界而言,CPTPP可透過訂立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消除成員國間商品和服務的貿易及投資成本,包括降低關稅障礙、促進監管協調機制,有利整合亞太區域的經濟發展。作為實現貿易自由化的願景,CPTPP並非唯一的推手。實際上,由中國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也在2022年正式啟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另一方面,美國也和加拿大、墨西哥建立《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議》(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期望整合南美和北美洲的製造、加工、消費的供應鏈。然而,隨著美中關係緊張,加上俄烏戰爭造成的地緣政治隱憂,都對貿易自由化帶來許多挑戰。

美國智庫The Hinrich Foundation就指出,目前全球主要經濟體都對自由貿易呈現保守的態度。許多國家透過實行獎勵補貼、限制出口等產業政策,從以往促進「自由貿易」轉而追求「戰略自主」、「保護主義」等目標,其中美國更是最明顯的國家之一。近年來,華府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和擴大《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不斷吸引製造業回流,重塑美國的工業發展。相較之下,對於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華府則表示冷淡。取而代之的,便是建構一項全新但不包含市場准入的經濟合作模式,即「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即指出,IPEF第四輪談判在7月9至15 日於韓國舉行。美國商務部和美國貿易代表署均表示此次會議,在貿易、潔能經濟和公平經濟等領域都取得了進展。值得一提的是,自從5月的IPEF底特律部長級會議後,成員國在供應鏈領域上達成合作共識。此次與會,各國也進一步對「供應鏈協議」的法律條文進行審查。

拜登政府曾表示,希望能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IPEF的實質談判。雖然目前進展看似順利;但CSIS認為,要達到鞏固每個領域的協議,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在「數位貿易」方面,曾任澳洲總理的現任澳洲駐美國大使Kevin Rudd就認為,數位貿易標準設立的核心概念,旨在實現數據流通、避免數據本地化,以及保護個資。此外,「關鍵礦物」也是各國關注的焦點。部份東南亞國家都支持印尼先前在談判中提出,需將關鍵礦物納入市場准入的呼籲。中國日前宣布將對鎵、鍺等稀土實施出口管制。華府未來若希望持續深化與印太盟友關係,可能得盡快和各夥伴國針對關鍵礦物領域,達成合作共識。

另一方面,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雖然各國貿易保護主義興起,但不表示自由貿易將完全沒落。相反的,近期申請加入CPTPP的經濟體正持續增加。除了英國已成功加入外,中國、臺灣、厄瓜多、哥斯大黎加、烏拉圭和烏克蘭等國,也都提交了申請。然而,在沒有常設秘書處的情況下,CPTPP如何在合理的時間內處理這些申請,同時也要對每個候選國是否符合入會標準進行全面評估,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The Hinrich Foundation認為,在美中大國競爭這個地緣政治緊張的時刻,中國的入會申請或許會引起一些CPTPP成員國的質疑。但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其龐大的內需市場可作為談判籌碼。因為,若中國提供市場准入等其他誘因,對一些與中國沒有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來說,中國加入CPTPP則勢必得降低關稅、提高各種法制門檻,才能符合CPTPP的標準。所以對CPTPP國家來說,中國的加入,在經濟上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從這種純粹貿易利益的觀點出發,CPTPP的既有成員,並沒有反對中國加入CPTPP的正當理由。

冷戰結束後,企業在比較優勢的考量下,分散到不同國家、地區,去進行供應鏈布局,以降低生產成本並追求利潤最大化,數十年來不斷促進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而CPTPP一直期盼透過建立自由、多邊的貿易規範,強化區域的經貿鏈結,提升整體的經濟影響力。然而,在歷經疫情和地緣政治對供應鏈的衝擊後,各國開始轉向發展貿易保護主義。未來CPTPP能否成功整合區域經濟,實現貿易自由化的願景,仍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Hinrich Foundation,2023年7月18日;CSIS,2023年7月20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