凜冬將至?談美國晶片業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3-08-15

過去數十年,在比較優勢和分散風險的考量下,企業紛紛前往勞動成本低廉的國家、地區設廠生產,因此形成了供應鏈的全球化現況。如此布局型態在全世界愈發成熟,進一步推動貿易自由化的發展。不少國家因此受惠,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也提升技術研發能力,中國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然而,近年美中關係緊張所導致的地緣政治風險提升和意識形態差異擴大,使華府著手施行《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 FDPR),將多家中國科技企業納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同時,拜登政府也推出《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和《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等一系列補貼措施,吸引製造業回流生產。美國政府尤其著重半導體產業,期望透過供應鏈的轉移,降低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重要性,減少對中國的製造生產依賴。不過,欲成功完成供應鏈移轉並非一朝一夕。華府的「回流生產」(Reshoring)戰略,未來可能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指出,自《晶片與科學法》實施以來,晶片製造商已宣佈在美國投資超過 2,000 億美元。如無意外,美國的晶片廠在2025年可生產全球18%的先進晶片。目前,台積電正斥資4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興建兩座晶圓廠。南韓三星也正在德州投資170億美元。而美國英特爾則投入 400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和俄亥俄州建設四家晶圓廠。然而,眾所周知,在美國投產的成本遠高於其他亞洲國家。這也使得晶片廠的建設時間不斷延長,企業的營運成本也不斷提高。美國智庫「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enter for Security and Emerging Technology)估計,在中國和臺灣,一間晶圓廠的興建時間約為650天,但在美國的話,基於法規限制,平均施工時間約為900天。此外,興建成本約佔新晶圓廠資本支出的一半,美國的建造成本可能比亞洲高出40%。

除了建廠成本外,缺工也是美國晶片業發展的另一項難題。《財星雜誌》(Fortune)引述美國人力資源分析公司Revelio Labs的報告指出,由於美國長期缺乏專業的半導體人才,這導致企業需花費更多的時間去招募技術人員或機械工程師等員工。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也表示,美國晶片產業預計到 2030年將增加115,000個就業機會,但若按照現有的學生(大學以上)畢業率,可能仍有近五分之三的工作空缺無法被完全填滿。目前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廠房也正面臨缺工的窘境,由於缺乏熟練的專業人員執行該廠區的特定工程,這使得台積電不得不延遲生產計劃。此外,美國建廠的工人薪資高於台灣數倍,這對企業而言,無疑又是一筆沉重的經營成本。

不論是台積電或三星,目前在美的布局規模仍遠遜於亞洲,這也進一步對經濟效益造成損害。《經濟學人》分析,晶圓廠生產的晶片越多,單位成本就越低。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計畫每月生產5萬片晶圓,相較在台灣經營的4間「超大晶圓廠」,每間廠每月至少能產出10萬片晶圓。從單純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並不符合經濟效益。然而,台積電現任執行長魏哲家暗示,公司將吸收這些較高的成本,原因是台積電將繼續在台灣以更便宜的價格生產大部分晶片。三星也會以同樣模式,將近九成的資金預算放在南韓本土。因此,倘若所有投資計劃最終能夠實現,美國將生產足夠的先進晶片滿足本國3分之1的需求;但蘋果公司(Apple)則會繼續從台灣為iPhone採購高端的處理器。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數據,2019年中國製造了約2成的低階晶片(trailing-edge);到2025年,預計產量則將超過3分之1,這些低階晶片一般應用在洗衣機、汽車、飛機等產品上。荷蘭低階晶片製造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在7月時警告,中國的供應過剩正為晶片價格帶來下降的壓力。《經濟學人》指出,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對成本較高的西方生產商造成損害。

目前全球的半導體產業正面臨供給過剩的挑戰。在COVID-19流行期間,各國在實施防疫封控下,「居家辦公」和「居家學習」等生活型態興起,帶動3C產品需求,使全球晶片一度供不應求,晶片業者也不斷提高產量。然而,隨著疫情解封,3C商品的消費熱潮逐漸衰退,不少科技公司都透過降價促銷,來達到去庫存的目的。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晶片產業已從原先的「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台積電第2季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10%;英特爾截至今年6月的3個月營收比去年同期下降15%;三星也將其收入及利潤下降歸咎於供應過剩。《經濟學人》指出,這三家公司從2021年以來,已經損失總市值的3分之1,即約5,000億美元。儘管如此,部份晶片廠的高管仍看好該產業的發展前景,他們認為需求必會在未來的某個時刻復甦。

長久以來,企業的布局思維都是聚焦在「成本導向」,但在歷經斷鏈和俄烏戰爭後,這些思維逐漸轉變成追求「供應鏈穩定」。此外,美中之間的矛盾,也加快許多大型經濟體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發展。各國透過釋出投資獎勵、補貼措施,吸引外資前往布局。然而,這種趨勢最終是否對全球有利,仍有待觀察。以半導體產業為例,雖然華府在推出《晶片與科學法》和《降低通膨法案》後,確實有帶動一些頂尖的晶片製造商赴美設廠。然而,由於美國不論在薪資、建設、經營等成本都比大部份國家來得高,雖然政府有提供補貼,但未必能完全支應企業的高額生產成本。就商業利益的角度而言,這些成本最終極有可能會回歸到消費者身上,使得晶片價格上升。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Economist,2023年8月7日;Fortune,2023年8月9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