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再全球化」的前景與重要性
發布日期:2023-08-22
近年來,「貿易自由」和「保護主義」一直是各界關注的議題。一些全球化的支持者認為,世界各國在過去數十年透過經濟互賴的力量,消除彼此的貿易壁壘,促進全球經濟繁榮。然而,也有反對者認為,全球化並未使國家的經濟更加強大;相反地,讓各國暴露在風險中。因此,各國政府採取越來越多的出口限制,尤其是針對具有戰略性質的關鍵產品,如半導體和稀有礦物。此外,為了提升國內的製造動能,各國政府也推出許多促進國內生產能力的產業政策。反全球化的觀點認為,國家需要的不是互賴,而是獨立,並僅限於和少許的友好國家,進行經貿整合。《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表示,全球在應對氣候變遷、疫情擴散等挑戰時,仍需高度仰賴國際合作,尤其是在貿易方面,全球化尚未結束、也不該結束,而是需要適度調整,以符合當前的國際情勢。
儘管近年許多大型經濟體逐漸走向貿易保護主義,但《外交事務》認為,2022年全球商品貿易達到了歷史新高。美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22年美中貿易總額達6,910億美元,比2019年增加了24%。在全世界的出口中,中間財的佔比依舊穩定,這意味著國際供應鏈並未出現大規模回流,企業的採購決策仍是著重在成本和質量上。同時,全球經貿的活絡,也代表多邊貿易規則仍在國際商業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
事實上,促進貿易自由化也能緩衝來自外部的衝擊。在疫情初期,由於口罩、手套和快篩試劑等醫療用品的需求急劇增加,導致供不應求。部份國家也對這些商品實施出口限制,導致物資短缺更加惡化。然而,在COVID-19疫苗研發後,數十億劑的疫苗在橫跨多達19個國家的供應鏈生產。倘若沒有自由貿易,全球經濟將會恢復得更加緩慢。因此,或許我們可以說是全球化加快了疫情擴散的速度,但同時也是全球化提升了各國經濟復甦的效率。
此外,促進自由貿易也能改善氣候變遷的影響。在全球實現淨零碳排的過程中,船運、空運和陸運等一些碳排較高的產業尤為重要。目前各國正研究一些環保燃料如綠氫和綠氨,來替代傳統能源。透過自由貿易,可使綠能技術更輕易地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同時,國際貿易和價值鏈所帶來的競爭和規模效益,也可降低研發再生能源技術的成本,加速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而且,促進國際貿易可以讓各國在比較優勢的情況下,專精開發某些領域來減少碳排,最終全球皆可獲益。以全球的角度來看,從具有豐富的低碳能源的地區,進口能源密集性的產品,或從具有豐富水源的地區,進口水資源密集性產品是更合乎成本效益的。
在面對各國分歧的氣候政策時,《外交事務》認為,政府或可透過溝通彼此氣候政策的內容,在稅收、法規或補貼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識。因為倘若各國無法取得共識,可能引發更嚴重的貿易摩擦。而自由貿易的終結最終會提高減碳的成本,降低企業對低碳投資的意願。
而在降低貧富差距上,自由貿易使得那些國內市場較小或開發較緩慢的國家,能夠利用外部需求,將人力和資源轉移到製造業、服務業和農業等更具生產力的領域,提高國內供給產能。倘若全球貿易消逝,這些國家的經濟可能會因為技術和資金的缺乏,不得不走向衰退甚至蕭條。
雖然自由貿易帶給全球經濟繁榮,也提高不少國家人民所得,但在歷經疫情、俄烏戰爭等影響下,各國的貿易正在從全球化轉向區域化發展。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的學者表示,儘管全球服務貿易表現出更強的韌性,但全球化的整體前景看起來卻是相當黯淡。因為跨國企業正透過以下方式來提高供應鏈的韌性:尋找替代供應商、區域化發展、重新設計產品或服務、提高營運敏捷度等。
以蘋果公司(Apple)為例,該公司在1990年代便已開始在中國布局生產。多年來透過和富士康(FOXCONN)及台積電(TSMC)密切合作,節省大量的勞動成本;並透過生產外包,使其能更專注研發和設計產品。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勞動成本不斷上升,地緣政治緊張的局勢也不停加劇,這對於蘋果在華的供應鏈產生巨大壓力,從而不得不設法降低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隨著保護主義的興起,以及戰爭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物資短缺等不確定性的問題,都促使企業轉向發展「區域化」、「友岸外包」或「回流生產」。
不過,《外交事務》認為大規模的回流可能會適得其反,降低供應鏈的韌性。而「友岸外包」也並非完全可靠,畢竟未來若彼此產生利益衝突時,即便是盟友關係,也不保證一切照舊。現今全球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的其中一項主因,是因為過往某些關鍵產品的供應鏈過度集中。因此,各國應建立更具韌性的供應網絡,來減少被競爭對手作為武器化的風險。這種建立更深入、分散和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被稱為「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其著重於在不過度依賴的情況下,實現各國互賴的貿易途徑。
隨著自動化技術的進步,製造業在創造就業的機會勢必逐漸減少;跨國服務將取代跨國商品,成為國際貿易的主力,尤其是在數位貿易的領域。為了因應這樣的潮流,各國應制定更明確的數位貿易、數位經濟規則,以利各國順暢合作。
從單純經貿利益的角度分析,促進全球化能為人才、商品、資訊、服務提供更廣泛的流通渠道,開放自由貿易可以刺激彼此良性競爭,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商品。然而,若以政治的觀點而言,由於美中貿易摩擦,加上俄烏戰爭造成的地緣政治緊張,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及安全,一些大型經濟體紛紛推出獎勵政策與出口限制,吸引製造商回流生產,降低對他國的經濟依賴。然而,此舉的最終發展仍是有限。原因是各國的內需市場有限,當市場飽滿時可能會導致產能過剩,屆時企業不得不採取價格競爭的手段,來刺激需求量。這將使企業面臨獲利降低、經營成本上升等挑戰,最終衝擊整體規模,長期不利於國家的經濟成長。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6月8日;IMD,2023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