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經濟革命下的歐洲
發布日期:2023-09-11
歐盟市場最初的核心目標,是以集體決策、單一市場與貨幣統一(歐元),加速一體化的進程;並且,在公平競爭基礎下,讓商品、服務、資本和人員在成員國間自由流動。透過單一貨幣的採用,維持會員國國內流動性與匯率穩定,以提高歐盟的國際經濟地位。
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帶來的地緣政治與經濟衝擊,促使歐盟成員國空前團結。從單一區域經濟體,轉變成訴求區域安全的行動聯盟。這也讓歐盟在地緣政治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其政策制訂對國際規範發展亦產生重大影響。
《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表示,經濟如今已成為地緣政治競爭下的戰場;產業政策的訂定也成各國相互攻擊的武器。對此,歐盟針對經濟、戰略安全和經濟外交等領域,正逐步建立相關的配套措施。期望在綠色能源、大數據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等面向,與其他國家合作。從而應對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競爭。
《外交事務》提到,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組,逐漸朝向去中心化、多元化、區域化及短鏈化方向發展,歐盟有感於在關鍵技術與特定領域落後於全球,因此為了降低自身產業的脆弱性,確保供應鏈的穩定,強化產業戰略自主性,「開放性戰略自主」(Open Strategic Autonomy, OSA)的概念應運而生。
2020年5月27日,歐盟為因應新冠疫情衝擊提出的歐洲復甦計畫「下世代歐盟」(Next Generation EU),將 OSA的概念納入,強調歐盟將持續以開放公平的貿易模式,減少對他國依賴。在塑造新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同時,發展互利的雙邊關係。以保護歐盟避免受到不公平的傷害,從而強化自身供應鏈安全,提升對未來危機的韌性。
在經濟互賴日減、自由市場概念式微,貿易政策日益武器化的時代,為了懲罰任何利用經濟制裁對歐盟成員國進行施壓的國家,以抑制因地緣政治崛起而產生的經濟脅迫,歐盟與各成員國在經濟安全戰略反制措施的建立上,已達成共識。在這樣的基礎上,為了克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挑戰與風險,歐盟執委會於今年發布了一項經濟安全戰略,其內容主要聚焦供應鏈和關鍵基礎設施面臨的風險,在對抗經濟脅迫和尖端技術外洩時,除管控外來投資和關鍵產品出口外,也將審查歐洲企業對外投資案。
除了歐盟以外,美國在所謂地緣經濟概念的衝擊下,也逐漸改變其總體貿易政策目標,從全球自由貿易體系中接觸中國,轉向打破美國對中國經濟與生產的持續依賴。但《外交事務》的相關報導也顯示,要完全消除與中國的經濟聯繫十分困難。畢竟中國目前還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這點對歐盟各國而言,也有類似的問題。也就是,事實上,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在經濟增長上,也很大程度需依賴中國。中東歐的許多國家,更與中國有緊密的商業和投資關係。中國於今年8月起,對鎵和鍺這兩種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即便現階段對歐洲製造業影響不大,然而該原材料生產不易,且要找到其他供應國替代也是極其困難。因此中長期來看,中國此舉對於全球供應鏈和歐盟產業將有一定的影響。
《彭博社》(Bloomberg)就認為,在這場經濟全球變革中,各國政府若繼續撕裂通過幾十年談判達成的全球貿易和投資規則,又無其他措施取代,將可能造成以鄰為壑的狀況持續上演。
面對這樣劇烈的全球貿易環境變遷,歐盟及其成員國已規劃各項政策,以抵制中國或其他開發中國家的地緣政治挑戰。然而這樣的反制戰略是否能協助歐盟各經濟體做好萬全準備呢? 這場革命的成敗仍然懸而未決。但事實證明,歐盟經濟體的變革,已對國際經濟事務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創新和重塑之力道絕對不容小覷。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8月22日;Bloomberg,2023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