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稀土就能掌握能源轉型關鍵元素

發布日期:2023-09-19

面對全球氣候危機,能源轉型的步伐加快,「淨零碳排」(Net Zero Carbon Emission)已是全球共識。在現行潔淨能源技術的發展框架哩,關鍵礦物的需求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未來整體經濟發展面對脫碳減緩氣候變化時所需的技術,包括低碳能源生產,零排放運輸等,皆需仰賴金屬礦物與稀土才能產製。

現行關鍵礦物的供應,高度集中於「亞太經濟合作」(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的經濟體。以「永久磁鐵」(Permanent magnet)和「先進電池」(Advanced battery)為例,所需的礦物包含銅、鎳、鋰、石墨、鈷及稀土,這些元素有超過70%皆在APEC會員國中開採和加工。根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的資料顯示,中國在關鍵礦物的提煉與加工就佔全球50%以上的份額,幾乎壟斷整個關鍵礦產資源,可見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不容忽視。

全球礦物供應鏈已成為各國政府能源轉型的戰略目標。然而,現行供應鏈非常仰賴單一生產者。全球貿易諮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即表示,重要礦產若高度集中在單一經濟體或國家,很容易受到供應鏈中斷影響;相關的終端產品也將因為供應短缺惡化而導致價格飆漲。因此,各國更應該尋求關鍵礦物的多元化來源,利用多邊合作以發展穩定、安全、可靠、有韌性且具競爭力的供應鏈。

事實上,APEC會員國也參與了許多關鍵礦物供應相關的國際倡議,包含《礦物安全夥伴關係》(Minerals Security Partnership, MSP)、《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以及《關鍵原材料礦產安全五點計畫》(Five-Point Plan for Critical Minerals Security)。這些倡議主要聚焦在整個供應鏈的環境、ESG、提高市場透明度並納入多個利益相關者,降低倡議簽署國對特定國家在關鍵原物料領域的依賴。但這些倡議,大多有利於較高收入國家;這些國家,同時也是關鍵礦產的進口國。

為了能夠降低對外國礦業的依賴,美國2022年8月通過的《降低通膨法》(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就規定,關鍵礦物原料之生產、提煉、製造或組裝,須在法案規定的特定國家內進行。此項要求雖有助維持美國本土經濟安全、打造本土供應鏈;但這樣的作法,也將許多礦產國拒之門外。歐盟於今年3月提出的《關鍵原物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則是透過會員國聯合採購的方式,降低戰略原料供應中斷的風險,強化歐盟綠色產業原料供應鏈自主性。《韓禮士基金會》認為,上述兩個法案的執行,可能導致市場扭曲並帶來負面影響;在高收入國家受益的同時,也犧牲了原材料的開採或加工國的利益。

要建立一個多樣化且有彈性的供應鏈,需要生產國與消費國相輔相成。高收入國家需要尋求可靠安全的供應鏈,中低收入國家則希望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收益。《韓禮士基金會》就分析,巴布亞紐幾內亞依賴鋁土礦等原材料的開採來獲得國家經濟成長,卻不希望一直困在價值鏈最底層;鎳主要生產大國印尼的供應量雖佔全世界的一半,但在加工製造方面僅占15%,為了能在鎳供應鏈中發會更大的作用,印尼在 2020 年實施禁止鎳礦出口政策,以鼓勵冶煉廠在國內投資。此舉雖有效成功建立印尼國內鎳礦產業發展,卻也成為自由貿易和投資協議談判的障礙,限制印尼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機會。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表示,為了建立有效且迅速的供應鏈戰略計畫,美國應維持與關鍵原物料生產與加工國的夥伴關係。例如,連結美國與擁有全球最多鈷和鋰礦蘊藏量的智利和剛果民主共和國間之關係。在深化關鍵礦物合作的同時,也能確保這些國家能夠充分在供應鏈中展現其經濟價值。

為避免過度依賴如中國大陸等單一國家的關鍵礦物供應,各國陸續提出與關鍵礦物相關的政策,期望拿回供應鏈主導權。然而,近年受美中貿易與科技戰影響,關鍵礦物供應風險議題再度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即便西方國家透過制定關鍵礦產相關的政策與計畫,來擺脫對中國大陸或亞太地區稀土與礦物的依賴;日本與韓國,則透過相關技術投入與擴大海外投資,扶植國外礦場開採,確保未來關鍵礦物供應穩定。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還是控制全球約80%稀土材料生產;且中國大陸在稀土產業上,仍嚴格監控管理市場供需,擴大國內企業規模,試圖影響全球供應鏈,並強化其在國際供應鏈的主導地位。所以在未來十年內,解決關鍵礦物產業供應鏈的問題,中國仍會是全球稀土供應鏈最關鍵的一方。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Hinrich Foundation,2023年7月18日;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2023年5月3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