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EF如何強化半導體供應鏈
發布日期:2023-09-26
2017年美中貿易戰以來,世界歷經劇烈變動。從美中大國競爭、到Covid-19疫情與俄烏戰爭,美國自後冷戰以來長期支持的自由貿易體制,已逐漸轉向一種強調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密不可分的產業政策。自此,經濟領域開始有更多的國家安全考量。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就表示,美國必須建立有彈性、多元化、具關鍵地位的全球供應鏈;唯有如此,才能保護美國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防止他國竊取相關技術,最終加強美國的高科技競爭力。
為了提升美國本土製造晶片產能,緩解電腦、汽車、醫療設備和軍用晶片之短缺,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於2022年10月7日公布針對美國《出口管制條例》 (Export Administration Regulations, EAR)一系列的修正。除了對外的出口管制外,拜登政府對內也推動《晶片法案》 (CHIPS and Science Act),加大半導體產業的管制,並希望透過相關設備商的融資補助,激勵製造商和相關企業在美國生產與投資,以期實現美國半導體供應鏈的本土化。拜登政府更宣布,美國將提供520億美元預算補助半導體產業,包括在美國境內建造先進半導體製造、封裝測試以及研發所需相關設施及廠房、提供半導體製造業投資稅收抵免、培育半導體產業人才等。
此外,美國又於今年3月公布《護欄條款》(National Security Guardrails),該條款規定,申請上述《晶片法案》規定相關補助的業者,於中國先進製程擴產不能超過5%、設施投資則不得超過10萬美元、成熟製程於中國擴產也不得超過10%。更重要的是,該法案也禁止補助申請方,在其他國家使用美國政府的補助資金,以防止法案所贊助的技術與創新,被他國針對與利用。擁有全球最先進半導體設備的荷蘭與日本,也一同呼應美國全面限制對中國晶片技術出口計畫,以期與美國、盟國建立更安全的供應鏈。
為了擴大對半導體等先進技術之經濟安排,拜登政府已對外積極拉攏台灣、日本、韓國組建「晶片聯盟」(CHIP4);並且,舉行美歐貿易和技術委員會(TTC)會議,確保持續削弱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就認為,美國政府在保護AI關鍵技術時所出檯的禁令與保護主義,除了直接對外國企業產生影響外,可能也會影響美國與盟國之間既有的產業合作與互信,這讓高科技產業出口限制成為一大政策執行上的技術挑戰。
隨著美國加快對國內高科技領域的投入,為了確保先進技術不被敵國擁有,調整供應鏈彈性和控制出口,一直是美國半導體戰略的主要方法。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IIE)就提到,美國通過IPEF成功發起由14個成員國組成的聯盟,因為其中成員的多樣性,將使盟國間的半導體供應鏈合作更有彈性,也更加安全。除了IPEF之外,CHIP4也致力於實現半導體供應鏈的彈性與多樣化,以期減少美國對單一特定國家在半導體或關鍵礦物等產業的影響。彼得森研究所就指出,無論是IPEF或CHIP4,其建立的最大目標,就在於(1)在地理位置上,建立供應鏈多樣化;(2)保護各成員國的智慧財產權;(3)打造出口管制的一致性;(4)讓成員國之間獲得公平的供應鏈分配。透過這樣的合作,也為印太地區國家之間帶來更深層次且緊密的經濟與安全關係。
彼得森研究所表示,利用 IPEF 的多元化成員基礎,除了擴大半導體資訊共用與流通外;也為美國提供幫助盟國的機會與管道,透過政策變革促使貿易和投資更具吸引力與可行性,利用產業政策和貿易工具的互補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在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加劇的背景下,美國透過《晶片法案》重振其產業政策,利用 IPEF 與夥伴國家建立新的區域貿易框架,努力與夥伴國合作,加強其國內外半導體供應鏈。雖然拜登政府至今提出數項供應鏈合作機制和倡議,但目前都沒能成功建立一個整體的半導體供應鏈戰略。事實上,各國開始意識到原料或晶片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與代價與比過去還高。因此,隨著全球供應鏈的重新洗牌,除了掌握相關國家半導體產業技術與其出口,CSIS就建議,美國政府若要擴大與盟國合作陣線,並維持長期戰略利益,盟國間應共同努力不讓敵國獲得先進技術,通過「離岸外包」(Offshore Outsourc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與他國建立供應鏈夥伴關係;並透過產業政策進行產業轉移,增加供應鏈的彈性。在相互分享技術與共同建設更具彈性的供應鏈的基礎下,才能使各盟國發揮其最大的經濟效用,從而降低因依賴外國生產商而增加的地緣政治風險。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CSIS,2023年5月30日;PIIE,2023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