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刻正探討利用「碳信用」推動亞洲燃煤發電廠提前退役

發布日期:2023-09-27

2023-09-27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經濟組

一、    依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及麥肯錫(McKinsey)本(2023)年9月26日聯合發布的報告指出,亞洲擁有逾2,000座燃煤發電廠,為加速能源轉型,需更多融資機制推動相關發電廠退役。因此,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刻正探討如何利用「碳信用(carbon credits)」加速燃煤發電廠提前退役,以及建立「碳信用」交易市場的條件。

二、    上述報告探討透過燃煤發電廠提前退役減少碳排放,以更潔淨能源取代,並讓在此過程中產生的「轉型碳信用(transition credits)」在市場交易,為業者帶來收入,以補償發電廠提前退役的損失。「碳信用」係指任何減少或移除溫室氣體排放的項目或方案,經核准後取得的證書。一個「碳信用」相當於1公噸二氧化碳當量。

三、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局長梁新松表示,倘燃煤發電廠轉型未加快速度,全球將無法如期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在亞太地區,燃煤發電廠占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儘管越來越多人瞭解相關發電廠提前退役的重要性,但實際「碳信用」交易極少,主要係因不符經濟效益。

四、    據估計,一座發電量為1 GW的燃煤發電廠提前5年退役,將為業者帶來每GW的經濟損失約 7,000萬美元,每GW所需融資約3億1,000萬美元。融資成本係依照發電廠現有購電協議的淨現值估算。業內人士估計,亞洲燃煤發電廠退役至少需5,000億美元融資。

五、    梁新松副局長認為,成功落實「轉型碳信用」,須符合主要的國際標準及確保退役的燃煤發電廠不再發電等條件。該局無意規定行業標準,亦無意就如何執行燃煤發電廠提前退役的交易,提出監管意見。

六、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永續發展首席執行長柯麗明指出,建立一個具活力的「轉型碳信用」市場,政府可明確讓企業瞭解,如何使用相關「碳信用」以實現淨零目標,或抵消碳稅。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署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參考本網頁刊載商情資訊,請注意國情及商業環境之不同,而且不代表本部立場或政策。


出處: 經濟部國貿局

相關連結: https://www.trade.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5&pid=771513&areaID=2&infotype=1&country=5paw5Yqg5Z2h&history=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