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應鏈重組,越南、墨西哥將受惠

發布日期:2023-10-03

受到美中科技戰影響,全球供應鏈正從中國大陸逐漸轉移至東南亞或拉丁美洲等國家,而擁有地理位置和勞動成本優勢的越南和墨西哥便成為企業遷移布局的首選。全球貿易諮詢機構《韓禮士基金會》(Hinrich Foundation)指出,在2017至2022年間,美國從墨西哥和越南的進口比例不斷增加;反之,從中國的進口則逐年衰退。同時,美國在中國的投資規模也正在縮減,但在墨西哥和越南的投資卻持續成長。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期對越、墨出口亦高度提升,並逐步擴張對越、墨之投資規模。《韓禮士基金會》表示,雖然目前許多製造業正從中國流出,但供應鏈並未進行全面性的轉移,只是圍繞著貿易障礙和地緣政治來重新配置。未來中國製造商可能會先將零組件輸往墨西哥、越南或其他經濟體,再由當地進行組裝並出口。這意味著美中的供應鏈關係依舊存在,只是當中的性質已從原先的直接鏈結,改為間接聯繫。

在過去數十年,中國成功藉由低廉勞動力和龐大內需市場,吸引國際品牌前往設廠,使其成為全球製造核心。然而,這些優勢現正慢慢消逝中。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其勞工薪資也不斷提高。相關報告指出,截至2021年初,中國的外商(製造業)數量已從2014年起下降了24%,縮減至43,700家。此外,COVID-19疫情所引發的供應鏈斷鏈,也是促使企業轉移的另一項因素。為了限制疫情擴散,中國政府實行「清零政策」,延誤製造商交貨時程。而封城的措施,也大幅增加運輸時間和成本。另一方面,華府為了緩解斷鏈的衝擊,同時也降低美國對華的經濟依賴,拜登政府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透過釋放大量補貼,吸引製造業回流。而且,華府也積極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鼓勵企業到政治意識相近的盟國布局生產,拓展雙邊經貿關係。

華府的經濟圍堵戰略初步已見成效。相關數據顯示,美國從中國進口的比例自2017年的21.6%,下滑到2022年的16.7%。截至今(2023)年7月的12個月內,共下降至僅14.6%。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鞋類、服飾、顯示器和印表機等產品比例也減少了0.2%到0.7%。相反地,美國從越南的進口比例在2017年至2022年期間,從原先2%增加到4%,其中又以服飾、鞋類和輕型電子產品的增幅最大。此外,墨西哥對美國的製造業出口也急劇增長,從2020年至2022年期間成長了26%,金額從3,200億美元上升到4,020億美元,當中以家具、鋼材、玻璃和汽車零組件占最大宗。

事實上,早在2021年,美國企業在墨西哥的投資金額就已超過中國,其中又以汽車和電子業為主。受惠於地理位置,以及美墨加自由貿易協定的鏈結,使墨西哥成為美企轉移布局的最佳選擇之一。另一方面,被外界看好成為新一代「世界工廠」的越南,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也不斷提升。《路透社》(Reuters)報導指出,拜登在9月中旬訪越,並與河內當局簽署協定,宣布將美、越關係提升至最高層級的「全面戰略夥伴」。白宮首席副國家安全顧問Jon Finer表示,兩國未來預計在半導體領域展開新的合作,同時也會針對稀土礦物的供應進行商談。隨著中國8月開始對鎵、鍺實施出口管制,做為全球第二大稀土蘊藏量的越南,未來在全球的關鍵地位可見一斑。

但正當華府對其制訂的新貿易規則沾沾自喜時,中國已逐漸強化與越、墨的經貿鏈結。《韓禮士基金會》就指出,為了規避美國對中設下的貿易障礙,中國企業正在提升與第三方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實際上,中國已加強了對越南和墨西哥的中間財出口,並在兩國建立工廠。相關數據顯示,越南從中國進口比例自2010年的26%,到2022年已上升超過40%。而墨西哥從中國進口比例也自2010年的15%,增長到2022年的20%,當中有許多中國出口的半成品,最終都進入了美國供應鏈。此外,中國在墨西哥的投資規模也不斷擴大,主要集中在汽車和電子產業,截至2022年已達到1.51億美元。

由於越南和中國國土接壤,有利於企業先從中國輸入原物料,再到當地進行組裝並出貨,形成一條完整供應鏈。目前,以蘋果(Apple)為首的智慧通訊相關科技公司及其供應鏈都已在越南設廠。隨著相關供應鏈的進駐,未來有望為當地帶來更多就業機會,並進一步帶動經濟發展。然而,當中國持續深化與越南和墨西哥的經貿關係時,無形中也可能會降低華府的經濟戰略成效。事實上,有別於川普大刀闊斧的懲罰性關稅,拜登則採用多邊主義,透過加強印太盟友的鏈結,重振美國在該區域的經濟主導權。並在一系列補貼措施的誘導下,期望打造自主供應鏈來降低對華的經濟依賴。但若中國持續強化與美盟友的經貿聯繫,未來勢必也會增加華府落實「去風險」(De-risking)的難度。

簡言之,美中經貿短期內難以全面脫鉤,雙方互賴的基本現實依舊存在。然而,受到關稅、COVID-19疫情、地緣政治等影響,再加上品牌商的要求,企業紛紛將部份產能從中國轉移至其他國家,如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國,實現「中國+1」(China Plus One)。若單從各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分析,許多新興國家可在這波供應鏈重組浪潮中,吸收從中國流出的產能,強化自身製造基礎,也可從中獲得更先進的技術。另一方面,外資的流入也能為當地創造豐富工作機會,提高國民所得,進而帶動蓬勃的消費需求。不過,若以全球角度觀之,無論是「友岸外包」或是「回流生產」,供應鏈重組勢必會增加生產成本,而這些成本最終則可能將由全球吸收。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Hinrich Foundation,2023年9月26日;Reuters,2023年9月11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