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西方國家對俄制裁之影響

發布日期:2023-10-13

自從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便展開對俄一系列經濟制裁。華府期望藉此抑制俄國經濟發展,增加其戰爭壓力與成本,迫使莫斯科當局改變政策。然而,俄烏戰火迄今仍未見平息曙光。各國在祭出制裁的起初,確實一度對俄經濟造成衝擊,但在俄國政府實施資本管制和調升利率後,衝擊的力道逐漸遞減。此外,由於中國、印度和其他亞洲國家與俄羅斯貿易額不減反升,各國自俄羅斯進口額大幅增長,這也導致西方的制裁效益不如外界預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表示,隨著戰事陷入膠著,制裁行動將會持續,而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則會各別尋求解方,來降低彼此政策對彼此經濟的打擊。

《外交事務》指出,為了減少美國制裁和利率政策的風險,許多國家如巴西、中國、印度、土耳其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都已在雙邊貿易中使用區域貨幣。這雖然讓外界一度擔憂美元在全球金融的地位。但就現況而言,美元仍在國際市場上獨佔鰲頭,且依舊是各國外匯存底的主要貨幣之一;另一方面,俄國對歐洲實施天然氣禁運所引發的能源價格上漲,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趨緩。莫斯科當局期望透過中斷能源供應,來阻止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但此舉短期內或許有效,可長期來看,反而促使歐洲追求能源多元化,並積極發展再生能源。

俄烏戰爭至今尚未落幕,意味著俄羅斯和西方國家間的經濟戰爭也將持續。雖然雙方現不斷尋求解決之道來消緩彼此衝擊,但《外交事務》認為,由於南方國家(Global South)長期缺乏資金流動和豐富資源,難以維持自身經濟韌性。所以,當這些南方國家在面對如此大規模的地緣經濟變動時,可能無法妥善應對。以液化天然氣為例,由於歐洲各國已在全球市場上購買了大部份的天然氣;在供應短缺下,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則不得不實施輪流停電,以節省電力。其他南方國家如:薩爾瓦多、埃及、迦納、斯里蘭卡和突尼西亞等國的財政也正面臨嚴重壓力。

事實上,華府起初希望藉由制裁手段,抑制俄國經濟發展,進而激發俄羅斯國內民間社會產生反戰聲浪。然而,目前結果似乎事與願違。《歐洲新聞》(euronews)即指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EBRD)預估,相較2022年,2023年俄羅斯的GDP將成長1.5%。可見俄國在面對西方制裁時,其經濟表現仍比預期更具有韌性。

由於油價上漲,加上俄國成功向中國和印度等新市場出口,上訴因素都成功抵消了西方價格限制的影響,俄羅斯經濟在俄烏戰爭下依然順利發展。對此,《外交事務》認為,俄羅斯的經濟韌性,是建立在西方國家之外,亞拉非諸國大都採取「中立立場」之上。這些非西方國家在提升與俄貿易的同時,大多也希望和西方國家維持穩定關係。以中國為例,目前中國正向俄羅斯出售汽車和電腦,同時也幫歐洲政府獲得額外的天然氣。由此可見,西方未來若希望提升制裁成效,可能需要設法強化與一些在西方與中俄之外的中立亞拉非國家的關係,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印度、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和土耳其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當華府持續擴大制裁效力的同時,也進一步促使西方貿易和金融與俄羅斯脫鉤。雖然過程中曾導致能源、糧食和金屬價格上漲,但隨著美國的石油儲備、澳大利亞的小麥和卡達的天然氣進入全球市場,這些新的供應來源將逐漸降低全球對俄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減緩也降低了對大宗商品的需求,無形中也減少通膨壓力。七大工業國組織(Group of Seven, G7)也僅對俄石油出口實行價格上限,而非全面禁運。至於糧食安全方面,在聯合國和土耳其斡旋下,《黑海穀物協議》(Black Sea Grain Initiative)也一度延長期限,減緩全球糧食短缺的擔憂。

總體而言,世界經濟具有相當的韌性,來適應長期經濟戰所造成的損害。然而,在全球化時代,任何經貿走向的變動,都會深深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外交事務》認為,未來各國在制定產業政策時,應具備更宏觀的經濟前瞻性,降低對新興國家的附帶影響,如此才能維持各國的政治團結,提高制裁效益。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9月26日;euronews,2023年9月27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