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安全是否依賴限制中國的經濟成長?
發布日期:2023-10-31
近年來,美國將中國視為各領域的主要對手,持續關注中國經濟成長是否會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美國是否應尋求限制中國經濟成長以維護自身利益?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近期舉行一場書面辯論,邀集多位專家集思廣益,探討美國應如何管理與中國的經濟關係。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經濟總監Liza Tobin表示,美國的國安疑慮並非來自中國的經濟成長,而是來自北京追求經濟發展的零和手段,並將經濟成果轉化為武器的對外傷害。中國的經濟成長,主要透過不公平的手段犧牲其他國家與他國企業為代價,增加中國政府及企業的財富。此舉不僅對美國構成風險、破壞全球供應鏈秩序,這也損害美國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競爭和透明度原則。Tobin認為,華府應積極採取防禦措施。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萎靡,是長年累積的結構性問題。如人口減少、債務積累等所導致的結果。儘管美國對華實施的各項經濟制裁,但也只是加速了中國經濟放緩而已。對此,她建議美國應向國內民眾、盟友清楚解釋這項訊息,因這將影響到美國的對華政策,能否持續獲得盟友的支持。
理論上,中國經濟放緩意味北京當局投入軍事和科技的資源將連帶減少。但實際上,這些限制效果,可能需要數年後才會呈現出來。因為即使在年增長率非常低的情況下,中國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其軍事現代化和技術發展的支出雖然看似很大,但占GDP的比例並不高,僅不到4%,遠低於蘇聯軍費開支最盛時期的水平。這表示中國未來仍可能會將大量資金持續挹注在發展軍事和科技上,而非提高家庭福利和提振民生經濟。
Tobin認為,美國不應專注減緩中國成長,而是應致力削弱中國的軍事和技術能力,並反擊其技術競爭與經濟脅迫的能力。因此,美國應團結各盟友,並結合這些國家的內需市場,降低企業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減少政策背後的經濟代價。
Pavneet Singh研究員則認為,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仍存在許多未知數。儘管如此,但華府必須體認到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和技術超級大國的事實,其戰略意圖為美國國家利益帶來了重大風險。全球經濟正經歷一場以新興技術為主導的工業革命,而中國也正在致力發展科技能量,以實現未來技術的領先地位。如今,美國雖已採取相應的措施,但為了提高策略成效,仍必須增加和協調有助美國的投資,糾正現有的經濟和金融失調,以應對中國的挑戰。
在國際上,中國正透過「一帶一路」倡議擴大其經濟影響範圍,為其商品和企業打開更多市場。同時,北京當局也透過「數位絲綢之路」,建設跨境電纜網絡,結合遠程、通訊和衛星等服務,擴大中國企業在電子商務到智慧城市等領域的影響力。雖然華府已採取若干防禦措施,如經濟制裁、提高境內外投資限制、關稅和出口管制等,但未來幾年,美國仍需進行大量投資並加強協調,才能有效實現其戰略目標。
由於技術革新是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元素,因此Singh認為,美國首要任務便是增強研發能力。美國應將國家研發經費增加到整體GDP至少2%。此外,為了提供充裕勞動力,華府也需建立未來人才的培育管道,這意味著政府需挹注在提升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的教育上。最後,為了創造最大的研發效力,美國需制定一套具平衡的移民政策,來吸引更多優秀人才。
Singh認為,目前美國企業過度注重營利報酬,忽略了長期研發技術的潛力。他建議政府,改革營利所得稅規定、增加研發稅收抵免,藉此協助企業平衡獲利和長期發展。此外,他也建議美國應推出一致的市場准入政策,以確保美企在全球的競爭力。目前美企在國外市場處於不利地位,部份原因是美國對商業行為的法律限制,另一部份原因是它們正與各種接受國家支持的企業競爭。自從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後,政府並未建立具前瞻性的貿易策略。而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for Prosperity, IPEF)成立迄今,也未提供企業所需的市場准入,這將難以提升企業甚至各國對華府政策的支持。
此外,Singh表示,華府官員們可透過整合國內資源,提升技術發展。例如美國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 DOE)近期提供企業一項補助措施,用來資助研發高成本的能源項目,藉此向企業展示政府對新技術開發的支持。總體而言,無論中國經濟狀況如何,北京當局對超越美國的戰略意圖短期內難以改變,美國應善用自身的資源、技術等各方面優勢,為競爭做好準備。
事實上,從本次布魯金斯學會舉辦的討論中,觀察多數意見我們可以瞭解到,拜登雖然承繼了許多川普擴大國內產業補貼與研發政策,增加美國國內就業機會,並增加他國對美國的進口限制等等措施;但拜登和川普對中策略的最大差別在於,拜登著重爭取盟友支持,並透過制訂多邊貿易或安全政策採取一致行動,如晶片出口管制等措施。
然而,拜登政府仍保留川普時代的高額關稅,也讓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都付出了高昂代價。從貿易戰以來,美國已從中國進口中徵收了1,920億美元的關稅。此舉確實為中國出口商造成影響,但中國在世界出口比例並未下降,顯然貿易戰對中國GDP影響不大。
彼得森研究所Mary E. Lovely高級研究員就認為,貿易戰將削弱美國在世界上的商業聲譽。因為美國和中國徵收的關稅,均被證實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規則。美國的行動明顯違反了WTO非歧視承諾,未來也可能會影響各國對其貿易信心。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IPEF的13個國家中已有11個透過優惠貿易協定與中國建立了貿易聯繫。事實上,儘管大多數國家越來越依賴從中國進口,但許多國家也增加了對美國和中國的出口比例。Lovely表示華府應聽取葉倫的建議:「美國限制中國成長的努力將破壞全球穩定,最終也是徒勞無功。當美國透過建立針對性和透明化的政策來應對脅迫時,才有機會獲得更多盟友的支持。」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Brookings,2023年10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