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綠能轉型的挑戰

發布日期:2023-12-04

俄烏戰火未熄,以巴衝突再次興起,種種紛爭都為現有的國際秩序增添更多不確定性。冷戰結束後,隨著貿易自由化的普及,全球經濟水平大幅提升。同時,也因為企業布局全球化,帶動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成長,為國際局勢帶來一段空前的穩定秩序。然而,受到美中競爭、COVID疫情以及俄烏和以巴衝突,全球經貿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加強抗中優勢,拜登政府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和《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透過釋放大量補貼,吸引製造業回流,同時也希望在開發綠色能源領域中,取得領先地位,但《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表示,華府的綠能轉型政策很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通膨,並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華爾街日報》認為,美國若希望繼續維持國際秩序,必須先強化自身和其盟友的力量,提升嚇阻效果。再來,便是在外交政策上取得兩黨共識。而最重要的,則是致力提升國內外的生活水平。對內,美國政府需設法提升國民所得;對外,則需振興全球經濟發展,以促進國際政治穩定和維護資本主義的價值。

儘管美中衝突背後涵蓋許多潛在因素,如國家安全、科技競爭等,但《華爾街日報》認為,自由貿易對美國及全球的經濟發展仍至關重要。華府從川普時期到拜登執政都在實行保護主義,透過大量補貼支持國內製造業,但這很可能會減緩世界經濟成長。此外,能源轉型對全球經濟和政治也可能會構成一些挑戰。主要是因為綠色轉型需要投入大規模資源來實現能源轉移。以往的創新投資大多聚焦在開發新的商品和服務,但能源轉型將會是把資金注入在開發新系統,來替換現有的能源和交通網絡(如用太陽能板和風力來取代燃煤發電),但這些新系統也只是重複開發人們現有的能力,實際上並未能增加整體發電量,僅是耗費巨資來替換現有的發電設備。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在全國建設龐大的電動車充電基礎設施,以及大型電網等配套設備,實際上也只是替換了目前的汽油系統,功能變化不大。從長遠來看,能源轉型或許是明智的選擇。但《華爾街日報》認為即便如此,將數兆美元投入複製現存的能力很可能影響全球生活水平,甚至引發通膨。政府對新能源的投資或許會創造一些就業機會和經濟需求,但無法創造足夠的新商品來滿足市場需求,而這最終將推高整體價格。

拜登簽署《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已逾一年,外界一直在觀察其最終成效。但最近幾週,幾項補貼下的大型投資案卻出現了一些變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全球最大的離岸風電開發商沃旭能源(Ørsted)近期宣布放棄了兩個在新澤西州的電力投資計劃。此外,美國通用汽車也宣布放棄明年年中前生產40萬輛電動車的計劃,該公司預期未來電動車市場成長趨緩,因此將延遲120億美元的電動車投資。業界表示,高利率、供應鏈限制以及新基礎設施建設的不足,都為企業投資帶來許多挑戰。同時,《降低通膨法案》也缺乏稅收指導規則,以及其嚴格的產地認定標準,都不斷加深企業的投資難度。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為了實現淨零排放,歐盟已宣布在2026年正式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而臺灣也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預計2024年開始徵收碳費,以接軌國際目前的碳有價化趨勢,達到2050淨零碳排目標。由此可見,綠能轉型已成為全球產業不可忽視的議題,而身居世界領導地位的美國,其淨零政策更是深深影響全球經貿走勢。如何將提振國內外經濟發展和實現綠色轉型的兩項目標合二為一,將會是華府未來的重點施政方向。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23年11月13日;Financial Times,2023年11月4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