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抵換能否實現全球淨零的願景?

發布日期:2023-12-12

隨著全球暖化加劇,淨零碳排已成為各國政府不可忽視的議題。「2023聯合國氣候峰會」(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of the UNFCCC, COP28)在今(2023)年12月5日倡議「全球冷卻行動承諾(Global Cooling Pledge)」,期望在2050年達到減排、淨零與降溫的願景。然而,即便各國不斷設法減少碳排,但近年的全球山火、乾旱和其他極端氣候仍愈發嚴重。根據聯合國最新報告顯示,全球現今離達成2015年《巴黎協議》的目標(將地球升溫限制在攝氏1.5度)仍有很大距離。外界擔憂,倘若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可能會對氣候環境造成更不可逆的影響。不可否認,實現經濟脫碳的過程確實不易,但《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建議,各國應逐步淘汰所有臨時性的碳抵換(carbon offset)措施,並將資源聚焦投入在開發減少實際碳排的技術上。

所謂碳抵換,係指透過支持或資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計畫,來彌補日常活動產生的碳排放對氣候變遷的影響。一般分為臨時性和永久性兩種,前者包括植樹、建造太陽能裝置等項目;後者則是投資開發空氣和海洋捕捉、增強礦化和利用具有碳封存功能的生物能源等除碳技術。目前市場上有近九成的碳抵換計畫均屬於臨時性的性質,也就是企業透過提出大規模植樹或其他購買二氧化碳排放權等計畫,來抵換自身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這些計畫在某種程度上或許能減少碳排放,也可使企業和政府更靈活地實現減排的目標;但環保人士認為,碳抵換並非解決氣候問題的最佳方案,因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未能減少碳排放,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可能會增加。反對者認為,化石燃料一旦消耗,所釋出的二氧化碳能殘留在大氣層數十年(甚至百年),即便森林、海洋有助吸碳、儲碳,但隨著企業碳排量不斷增加,最終地球的森林也難以全面吸收所有的二氧化碳。此外,近年北美和歐洲的山林大火愈發頻繁。加拿大在今年夏天的山火就釋放了約20億噸的二氧化碳,約該國年排放量的四倍。由於氣候變化加劇的影響,未來也可能會提高火災和乾旱發生的機會,而這也將進一步導致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

而且,一些環保人士也對碳抵換中碳權額度計算的合理性提出質疑。一般而言,企業在進行碳抵換時,首先會進行碳排放量測評估,以估計特定活動的碳排量,包括直接排放(如工廠、交通工具)和間接排放(如供應鏈中的排放)等。爾後,企業會選擇一個能夠減少或吸收等量碳排放的活動做為碳抵換項目,如植樹、開發可再生能源等。下一步,便是計算所選擇的碳抵換項目將對碳排放減少造成多大效益,包括該項目的預期生命週期內所減少的碳排放量。最後,企業會透過根據減排效益,計算出需要的碳抵換數量來取得碳權。然而,由於不同的碳抵換計算方式可能會因不同的因素,而使用不同的標準和方法。這讓反對者認為這些灰色地帶很可能會為企業提供一些操作空間,從而無法達到真正減排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超過一半的碳抵換都是透過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 VCM)出售,企業或組織可在此交易碳權,來抵換其不可避免的排放。然而,由於該交易市場為自由發展,完全不受政府監管,因此外界也對其項目質量和可靠性持保留態度。

同時,碳抵換方案的利害關係人如投資者、政府、企業等,都對擴大使用這些措施抱有切身利益。對政府而言,當局希望能在國內採取的減碳措施中,增加一些外包減排的後備選擇,以減少其政治和經濟壓力;而企業則希望可繼續藉此換取其所需的碳排量。當每個產業鏈都因此受益時,改革便難以實行。

為此,《外交事務》建議政府應完全汰除臨時性的碳抵換方案,並轉而認真制定實際的減排政策,抑或是將資金投入在開發永久性除碳的技術上。其次,各國應制定一個加速時程,以淘汰飽受爭議的碳抵換積分。最後,便是將自願性碳交易市場納入政府監管機制,各國應加強對碳抵換交易的監管力道。對此,美國已提出初步規範。《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 CFTC)日前提出自願性碳權衍生性商品的標準,將要求碳權交易所驗證自願性碳權衍生性商品的質量。期望藉此打擊價格操縱行為,並促進精準定價。

全球暖化加劇,極端氣候將對全球帶來更艱鉅的挑戰,碳抵換的最終減碳成效仍有待各界觀察。但在實施淨零的路上,如何平衡經濟效益和維護生態環境兩大層面,將會是各國政府持續努力的方向。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11月20日;Financial Times,2023年12月4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