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構能源安全的前景與挑戰

發布日期:2023-12-18

「能源安全」長期都是各國政府關注的議題。如今貿易保護主義日益盛行,加上極端氣候的影響,各國先後祭出不同產業政策,期望實現「能源自主」。然而,能源轉型並非一蹴可幾,尤其當牽涉到各國的產業利益和地緣政治問題時,勢必會增加執行的難度。自俄烏戰爭所引發的歐洲能源危機後,全球逐漸意識到對單一國家能源依賴的脆弱性,各國也設法加速發展能源自主。美國在2022年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扶植國內電動車和可再生能源生產;歐盟也推出《淨零工業法》(Net Zero Industry Act),以強化歐洲境內潔淨能源技術的製造能力。由此可見,不論是為了因應氣候變遷,抑或是降低地緣政治風險,能源轉型已是勢在必行。但由於現今的國際局勢及科技發展都為能源轉型增加不少挑戰,因此,《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認為,各國應重新定義能源安全的概念,並結合「供應多元化」、「韌性」、「整合性」和「透明度」四項原則,來建構能源安全的框架。

當全球能源過度依賴少數國家時,倘若受到突發性的國際事件影響,很容易會受到斷鏈、供應量銳減等原因引發能源危機。此外,一些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大國也可能會利用其能源優勢,實現更多地緣戰略目標。例如在俄烏戰爭後,俄羅斯逐漸減少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迫使歐洲各國花費巨資,來因應能源價格飆升的衝擊。同時,基於歐洲長年對俄國能源依賴甚深,對俄烏戰爭所施行的相關經濟制裁,成效也極其有限。迄今為止,歐盟仍未對俄羅斯的天然氣銷售實施制裁,其成員國也持續進口大量俄羅斯液化天然氣。如此深厚的能源依賴關係,不但為俄國帶來可觀的收入,也成為俄羅斯分裂歐洲的潛在手段。

除了天然氣外,在供應下降及需求上升的雙重推動下,國際油價也不斷上漲。俄烏戰爭起初,國際能源總署(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曾預測俄羅斯的石油日產量將下降到三百萬桶。如此的供應震盪,除了帶動油價上漲外,也同時提升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等石油大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

儘管全球正積極建構安全的能源供應鏈,但仍是面臨許多挑戰。《外交事務》歸納出三大關鍵因素:大國激烈的競爭、保護性的能源政策,以及氣候變化的速度。

冷戰結束後,由於美國在科技、經濟、軍事等領域都佔據主導地位,全球走向美國獨霸的單極體系。但事實上,大國的政治博弈並未真正消失。隨著美中競爭擴大,為了降低對華的經濟依賴外,美國推出多項產業政策,期望提高國內的潔淨能源產能。然而,由於中國仍是全球稀土的生產大國,美國若想發展淨能技術,短期內仍必須依賴中國的關鍵礦物和淨能技術的供應,這也間接降低美國的經濟圍堵戰略成效。《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根據《降低通膨法案》的原產地規定,倘若美國製造的電動車有使用中國製造的電池零件,將無法獲得該案補貼。但由於當前中國不僅在電動車和電池生產中均佔據主導地位,也掌握全球近一半以上的關鍵物料輸出。對許多美車商而言,短期內難以找到替代供應鏈。因此要真正做到「去中化」生產,恐還面臨不少挑戰。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中國外,沙烏地阿拉伯等傳統能源大國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也正不斷提升。隨著美國降低在中東地區的資源投入,使該區域許多國家也開始轉向強化與中國、俄羅斯的經貿關係,從而形成一股新的地緣政治格局。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響和地緣政治衝擊,許多國家為了降低對他國的能源依賴,正積極發展自主供應鏈。然而,《外交事務》認為,打造能源安全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利用全球市場聯繫,形成一個全球能源供應體系。自給自足或許可提升一國的能源產能,但若受到極端天氣或其他突發變故時,很可能會因缺乏韌性,而導致能源供應停滯。反之,若可透過全球市場的相互依聯,則可利用資源互補來分散風險。不過,隨著保護主義日漸擴大,未來全球能否成功團結並建立能源安全網絡,仍有待觀察。

此外,極端氣候變化也對一些能源基礎設施的營運構成巨大風險。以水力發電為例,倘若未來乾旱發生愈加頻繁,很可能會影響整體發電量。因此,若全球要實現脫碳的目標,則必須將原本的燃煤能源體系轉移到電力上。然而,據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如果全世界要在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全球50%的能源消耗將需改由電力提供。未來如果全球暖化更加嚴重,勢必會對可再生的電力來源產生負面影響,這更不利於能源轉型發展。

對此,《外交事務》建議各國應實施能源供應多元化,透過分散能量來源和供應鏈,從而提高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目前大部份交通工具都依賴石油產生動能,當未來電動車普及到一定規模後,人們對於燃料供應的依賴性便會降低。然而,倘若全球大幅減少對石油的需求,勢必會影響一些石油輸出國組織(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 OPEC)國家的產業利益,無形中也會提升地緣政治風險。另一方面,目前發展淨能所需的關鍵稀土,大多產自澳洲和中國等少數國家,比石油的產地更加集中,這也增加各國整合能源供應的難度。

除了實施供應多元化外,《外交事務》也建議各國應加強保護國內的能源基礎設施,避免受到駭客或其他網路攻擊。同時,也鼓勵政府利用數位科技、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更完善的儲能系統,以擴大能源分配效率與韌性。

再來,能源整合也是實現能源安全的關鍵。事實上,整合是一種保險形式,它能將能源供應中斷的風險分散,讓多方共同承擔風險。而當其中一方發生斷鏈,其他國家能快速調整能源供應的組成網絡,以解燃眉之急。《外交事務》認為,如果各國只專注國內的能源發展,恐無法按所需的規模和速度擴大全球淨能轉型。根據國際能源總署的數據,為了在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關鍵礦產的全球貿易價值需要增加三倍。這意味著若美國期望促進能源安全,則需先消除貿易障礙,並加強與符合環境標準的盟友合作。

最後,《外交事務》認為若要打造完整的淨能經濟,各國則需制定相關法規並提升其透明度。因為在能源市場中,缺乏數據很可能會導致供應中斷,進而引發明價格震盪。理想上,未來國際能源總署可要求各國共享有關礦產消耗和生產的數據,以協助各國掌握關鍵礦物的存貨狀況。

能源轉型並非易事,隨著貿易保護主義意識興起,如何透過多邊合作解決當前的極端氣候問題,仍是各國持續努力的方向。

【由梁耀鐘、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4月10日;Financial Times,2023年12月1日】


回上頁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