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新產業政策恐導致「全球逐底競爭」

發布日期:2024-01-26

隨著全球化發展,各國競爭加劇,一些國家為了留住跨國巨頭的利潤,而大幅降低本國企業稅率。事實上,全球平均法定企業所得稅率競相削減已達四十年之久。從1980年平均稅率40.1%的水準,下降至2020年的23.9%。一些跨國集團更透過在避稅天堂設立子公司的方式來轉移利潤,造成其他國家企業稅基被嚴重侵蝕,財政支出能力也大幅削弱。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為此在 2021年提出了「全球最低賦稅制」(Global Minimum Corporate Tax)的概念,並獲得137個國家的支持。OECD認為若能夠透過國際間聯手合作,制定全球最低稅率,將使跨國公司的利潤在國家之間進行有效的分配,不僅為各國創造更高的收入,還能減少經濟損失,重塑跨國企業的外國資本流動。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也曾公開呼籲,各國應統一實施「全球最低企業稅」,以緩解為吸引投資而競相削減企業稅的壓力,從而保障跨國企業能在公平的賦稅環境下競爭,也有助終結30年的企業稅率「逐底競爭」(Race to the Bottom)的競賽。 拜登政府也因此在2021年時,提出要針對連續三年收入超過10億美元的大型企業課徵15%最低稅,即「美國最低賦稅」(Alternative Minimum Tax),期望透過設置最低企業稅,防止企業資金外流到國外避稅天堂。

   然而,隨著近年美中關係緊張,加上俄烏戰爭造成的供應鏈不穩定,華府不斷祭出各種補貼措施,以吸引製造業、科技業回流生產。同時,拜登政府意識到,提供相關稅收優惠和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關鍵產業發展的必要性,從而先後推出《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以及《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以作為美國應對氣候變遷和供應鏈安全的核心焦點。然而《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就指出,美國著手推進的大規模產業政策,雖然吸引新設工廠生產太陽能板、半導體和電動車,但如此一來,也可能引發全球補貼競賽,反而在高利率環境下加重了各國政府負債。

事實上,對指定產業的補貼,如《降低通膨法案》和《晶片與科學法案》中的補貼,很大程度上並不屬於全球最低稅率的範疇,因為此類型的補貼計畫是透過政府直接撥款、稅收抵免及其他形式的補貼來吸引企業。「企業最低稅賦」的主要概念,則是為了防止企業利潤轉移到低稅率的司法管轄區,而這樣的制度是無法與上述所提到的補貼政策相互競爭。《外交事務》就認為補貼政策的引入,不一定會促使「逐底競爭」再度重演。若一個國家只針對特定產業進行補貼,就可能使其他國家因此受益。舉例而言,《降低通膨法案》的建立就是為了加速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幫助美國及早擺脫化石燃料及高碳能源的依賴度。這樣的政策不只有助於推動潔淨能源產業與技術的發展,同時也能促使其他國家一同跟進減少碳排。

然而《亞洲時報》(Asia Times Online)指出,美國的補貼政策可能會影響到與盟友間的關係。就以《晶片與科學法案》來看,該方案有兩項核心規定,第一,晶片受補貼人十年內禁止在其他相關國家擴大半導體材料生產能力;第二,限制受補貼人在其他相關國家進行聯合研究或技術許可工作。對美方來說,這類型的補貼措施能夠振興美國工業生產、提高國人工資、保護經濟免受供應鏈中斷影響。但若僅僅是為了實現推動製造業回流,不讓關鍵產品的生產過度集中在中國或易受中國影響的國家,而因此捨棄與盟國合作,對美國本身而言,將提高政府的支出成本。所以《外交事務》就認為應該透過反補貼的方式進行干預,才能糾正這種不平衡的行為。

美為避免影響與盟友之間的競爭關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讓歐、日兩個重要盟友具備IRA適用資格,美國財政部就於去(2023)年3月針對IRA「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之內涵做出修正。其中一項協議,是關於盟國應與美國簽訂關鍵礦物協議(Critical Mineral Agreement, CMA),並在符合設定的標準下,可被視為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美歐也為此展開關鍵礦物供應鏈談判,就歐洲企業具備適用美國《降低通膨法案》包含的電動車稅收抵減條款之資格展開磋商。這也將有助於加強美歐雙方於綠色轉型的合作,同時不會產生失去IRA補貼的風險。

對自由貿易造成扭曲的灰色補貼正在全球蔓延。《日經亞洲》(Nikkie Asia)就指出,各國以重塑汽車和半導體供應鏈為由,提供國內投資與製造相關優惠措施的例子越來越明顯,反而加深供應鏈斷裂危機。根據《全球貿易預警機構》(Global Trade Alert, GTA)調查發現,政府採取補貼等措施干預市場的案例,2022年就超過5萬起。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 UNCTAD)就曾在一份報告中表示,對於日益膨脹的補貼政策正在拖垮國際貿易的成長感到擔憂。面對這樣的狀況,葉倫強調,多元化的全球供應鏈才是實現長期經濟韌性的關鍵。所以華府不該尋求在美國生產一切,而是應該利用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加強與可信賴夥伴的貿易關係,重塑供應鏈網絡,降低對少數國家關鍵零組件的依賴。

面對補貼競賽時代的來臨,美日歐等大國競相投入資源的情況下,全球無異與歷經數十年之久的經濟一體化漸行漸遠。倘若華府繼續推動補貼政策,整個世界可能變得更內向封閉,排拒開放的貿易和投資。隨著世界不斷分化,過熱的補貼競爭沒有贏家,未來要實現安全供應鏈和綠色能源轉型的障礙,將會變得更高。

【由安俞蓁、劉又銓綜合報導,Foreign Affairs,2023年4月18日;Nikkei Asia,2023年7月8日】


回上頁

留言板

標題*

內文*

瀏覽人次:

中華民國全國工業總會版權所有 2020©

本會地址: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90號12樓聯絡電話:(02)2703-3500